-
作者:尹鸿(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现代新感觉派的形成背景、创作特色和历史演变,认为新感觉派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都市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感受,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焦虑体验。新感觉派小说已不再注重表现人物外部的社会关系和环境,而注重表现和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现实;它抛弃了传统的情节化的叙事模式,而通过对人的心灵的透视或感觉的临摹来表现人生和世界,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感觉化的叙事方式,从而丰富了小说艺术的表现手段。新感觉派小说在艺术上的探索实验,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
作者:林定夷(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在分析以往科学方法论学者关于"问题"的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问题"的新定义;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这是最广义的问题定义。由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并界说了"疑难"、"科学探索性问题"等概念,讨论了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的关系。在这一讨论过程中,作者充分强调了问题学研究的重要性。
-
作者:詹克明(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摘要:本文提出并讨论了系统中的几个哲学问题。如何看待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单纯依据逻辑推演,能否从低层次运动方式推知高层次运动方式;两类系统控制及其优化;系统的序变能力:系统的序变方式;环境对系统演化方向的作用;自然系统有序化趋势的动力来源。作者从概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事实出发,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景天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摘要:本文分三个层次对社会科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是从"基础"概念谈起,在与数学基础研究的比较中引申出社会科学基础的根本性、历史性和相对性三个基本特点。二是通过分析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而引起的一系列悖论,讨论了"社会科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提出了以"层次论"取代"二元对立"。三是讨论了现代社会科学之所以可能形成独立基础的理由和条件,提出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方法;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集成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以这三大方法为...
-
作者:高华平(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原始艺术诗、乐、舞三者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衰,都必定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对于四言诗的兴盛与衰落,也必须而且应该从原始音乐和舞蹈中去寻找原因。四言诗直到它的《诗经》鼎盛期,仍然只属于原始型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原始歌曲创作中诗、乐共时并发的特征,它的兴盛和建构则基于原始音乐中两个汉语音节一拍的形式。随着诗从音乐中独立,随着"新声"的出现以及合乐诗歌创作状态的变更,四言诗失去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而必然走向衰亡。
-
作者:石秀印(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对全国21个城市47家各类国营大中型企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问题。作者认为在人们工作积极性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要求与精神追求、投入公平与结果公平、维护亲密的人际关系与相互竞争、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四种心理冲突;在经济组织对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中存在着物质刺激与精神鼓励、多劳多得与平均分配、融洽感情与激发竞争,施加影响与接受影响四个两难处境。这些冲突和困境相互作用,成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走出困境并解决这些冲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
作者:胡钧(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在阐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中存在着几个"非科学的观点",它们是:(一)用我国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政策否定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消亡理论的观点;(二)错误地估计和片面地夸大商品经济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中地位与作用的观点;(三)把商品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的观点。作者强调指出,应当科学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不能为了论证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有巨大作用,就把商品经济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希望通过讨论,就上述问题取得共识。
-
作者:冯昭奎(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
摘要:本文论述了日本科学技术发展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日本国家战略的关系。日本高技术发展的主要特色:一是存在不平衡性,二是其先进的民用高技术日益显示出"军民两用性"。战后日本不断发展的高技术实力一直与其国家战略密切相关。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国家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实现"经济大国"的基础上,以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作为核心手段,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并追求超越"经济大国"的全面的大国地位(包括"政治大国"、"科技大国"和地区性军事强国等),成为正在孕育中的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它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优先、渐...
-
作者:杨承训(1)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系《黄河流域经济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研究报告的摘要。报告的作者根据近4年亲自调查来的系统材料,分析论证了开发建设黄河—新海经济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规划了开发建设这一经济带的产业系列和发展模式,还提出了开发建设这一经济带的一整套具体措施和建议。报告认为,如果把这一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布局之中,就会形成我国经济开发的"弗"字形网络,这个网络既有利于全国又有利于各区域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
-
作者:刘大椿(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该书是国家教委首批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它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改革的实际进行综合研究的一次尝试,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马克思历史哲学的一项新成果。全书紧紧围绕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即社会形态学说,层层展开,蔚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