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彪(1)
作者单位:(1)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揭示的运输经济理论,至今对发展我国运输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社会属性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律的思想,并联系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际,评析了我国有关的理论与政策,对该领域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也作了初步的总结。
-
作者:黄祖辉(1)
作者单位:(1)浙江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系
摘要:本文认为,8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就地转移'方式是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80年代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而后者又主要决定于农村工业和投资的增长速度;80年代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尽管相当可观;但农业和耕地上的劳动力负担依然没有减轻,除了紧缩政策和城乡壁垒因素外,农村城市化进程过于缓慢是制约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协调和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文章指出,9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还必须有较大幅度的降...
-
作者:魏良弢(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关于17-18世纪在天山南路曾存在"伊斯兰神圣国家"或"和卓时代"之说乃西域史研究中的一个幻影。事实是,16世纪,玛哈图木·阿杂木和卓家族形成了对立的黑山派与白山派。在叶尔羌汗国,黑山派支持甚至操纵中央汗权,白山派则与地方汗权相联合,二者均未曾称汗。而在1680-1755年准噶尔汗国统治天山南路时期,天山南路成为准噶尔汗国国土的一部分,这里的"汗",实则为准噶尔汗国之总督。尽管这样,黑山派和卓也从未登上这种"汗"位;白山派和卓雅雅在1692年-1694年曾僭称这种"汗",但因其并非君主,此一时期亦不存在一个"伊斯兰神圣国家"。清朝统一西域后,...
-
作者:丁鼎(1)
作者单位:(1)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摘要:本文首次将古代谶言从谶纬研究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研究。文章分析了"谶"与"纬"的联系和区别,指出古谶言滥觞于建立在前兆迷信基础之上的原始占卜,其思想基础是非理性的唯心主义神学世界观。作为思想、政治斗争的武器,谶言并非统治阶级的专利,它曾被历史上各个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所利用。作者将历史上的谶言概括分类为七种表现形式,并分析论述了古谶言应验的各种成因。此外,文章还分析论述了谶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考察探讨了古谶言的流变、衰微及其至今衰而不亡的原因。
-
作者:于俊文(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系
摘要:城市土地的地租问题是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资本论》第3卷第6篇有关地租的论述中,对建筑用地地租的论述是极其简单的,只提及这种地租的特征,强调位置在这里对级差地租的决定性影响和垄断地租的形成,对绝对地租只字未提。也正因如此,学术界对包括建筑用地在内的非农业土地是否存在绝对地租的问题始终达不成一致的认识。
-
作者:夏振坤(1)
作者单位:(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地依靠国民经济计划化或市场调节成功地解决它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学家们大都主张实行二者的优势结合。在我国,创立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具体形式,必须确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力求在多维空间中形成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动态均衡机制。循着这个思路,作者提出并论证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立体交叉网络模式"构想。在实施步骤上,作者认为必须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计划培育市场、市场完善计划和市场与计划有机融合起来的过程。
-
作者:胡大雷(1)
作者单位:(1)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是蒋述卓同志三年博士生涯辛勤研究的成果。中古文学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我国古代诸种文体在此时期或开始萌芽,或日臻成熟,一系列新的文艺思想与新的审美情趣在此时期日渐兴起,蔚为大观。而用佛学来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就是深入研究其内涵的一种努力。钱仲联先生说:"以佛学阐说我国中古文学思潮者,莫先于沈寐叟,……绩溪胡氏,
-
作者:唐昌黎(1)
作者单位:(1)黑龙江大学经济系
摘要:生产力是一个经挤学的永恒范畴,又是一切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学术史上不少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对生产力作过研究和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近年开展了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更使生产力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人们研究生产力理论的浓厚兴趣。王慎之所著(生产力理论史)一书,正适合了人们这种需要。
-
作者:黄贤宏(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法律系
摘要:冲突法是解决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民事法律冲突问题的法律规范。在我国法学界,过去一般将冲突规范视为国际私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由此产生了规模空前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必须熟悉和掌握我国和他国处理法律冲突问题的理论和制度。这样,冲突法的地位日显重要起来,对冲突法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以冲突法科学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也已成为迫切要求。适应这种要求,由余先予副教授主编的《冲突法》一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第一部专门的...
-
作者:方龄贵(1)
作者单位:(1)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摘要:关于《元史》史料学的探讨,一向是元史研究中一个比较冷漠的领域;近年却显得活跃起来,发表了一批相关的论著。王慎荣先生主编的《元史探源》(下称《探源》)一书,洋洋四十万言,更其是这方面有分量的专著。在历来的'正史'中,《元史》的名声不大好。乾嘉诸老而下,对《元史》痛诋者多,说好话的少。赵翼算是稍为《元史》开脱的了,也不过说:'故一部全史,数月成书,亦尚首尾完具,不得概以疏略议之也。'平心而论,《元史》仓卒成书,无庸讳言,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作为史料,它依然是上乘的,第一手的,无可取代的。对此,不应存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