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谷方(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张立文教授的新著《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阐释学的观点,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分析和概括,提出了创新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弱点。弱点之一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表面性与直观性,缺乏理论深度,某些论著甚至还停留在对资料的初步分类与解释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科学水平,迫切需要加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理论建设。这种理论建设就是要从中国哲学发展的实际中找出基本的线索。
-
作者:梁晶(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摘要:资金短缺是经济不发达最集中的表现之一。无论是一般欠发达国家,还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无论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机制有多么大的差别,只要是处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下的发展阶段,都难以摆脱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困境。而且,除了极少数可以获得某种特殊条件的国家之外,经济发展的加速往往形成更大的资金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资金短缺。如何为经济发展筹集必要的资金,是经济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发展与宏观筹资》(以下简称《筹资》)一书,是我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部开拓性学术专著。
-
作者:周旻(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古代绘画和书法之间的通融关系,着重分析了书法艺术在方法和精神上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文章认为,中国书法和绘画由于基本工具的相同,导致笔法运用的诸多相通,进而影响到两者在审美评价标准上的趋同。在绘画中有意识地融合书法艺术,体现"用笔"的意趣,这是中国文人画最突出的美学风格。书法艺术的渗透,在中国绘画尤其是文人画的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书法各体的用笔方法的相继引入,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中国绘画的笔法逐渐从"描"转向"写",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中国绘画由此开始了从尚形到尚意的转...
-
作者:黄小石(1)
作者单位:(1)四川巴蜀书社
摘要:萧(?)父的这部学术论集,题名《吹沙》,表明真正的学术成果只有通过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也正体现了一个严肃的学者数十年来吹沙觅金的探索精神。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即"启蒙脞语"、"传统反思"、"方法刍议","学思斠评"、"序跋余渖"、"滴水吟稿"。各部分互相独立,重点不同,但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与精神风貌。前三部分多属研究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后三部分是读书心得、序跋及作者的诗词题咏等。其中颇有一些真金闪烁的文字,单篇发表时,早为国内外学人所瞩目。现辑编成书,自为经纬,必将吸引更多的读者。有幸得先读此书,受益匪浅,不...
-
作者:赵怀让(1)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摘要:这个调查报告描述和总结了宋河酒厂实行"创优、分核、联利"网络管理法的情况与成功经验。报告认为,宋河酒厂独创的这套管理方法,是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以争创名优产品为目标,以分级核算为手段,以综合指标联利分配为动力,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质量效益的融合型现代化管理方法。这套管理方法的核心,是适应和占领外部大市场,建立和管好厂内模拟市场,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模拟资金的流通过程,通过以厂内银行为枢纽的结算、监督、调节中心,使两个"市场"形成网络循环;并在分核的基础上,实行以质量效益为主的"除本利无级分配"加分层奖励...
-
作者:何祚榕(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北京大学杨适先生的新著《中西人论的冲突》,书前有历史学家刘家和教授和中国哲学史家朱伯崑教授为序,分别就该著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学术成就发表感想。我于1992年初才读到它,为书中展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论述和论证所吸引,并对该著探讨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其根源所得出的结论深感信服,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有豁然开朗之感。
-
作者:沙水(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发轫之初,"生死"问题就如同"有无"问题一样,成为困扰和推动人类哲学思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条件、阶级立场和哲学信念的不同,有着千差万别的形态;然而,在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中,无疑也贯穿着人类思维从幼稚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肤浅到越来越深刻的有规律的逻辑发展过程。新近出版的段德智同志的专著《死亡哲学》,就是对这一合乎逻辑的历史过程从哲学高度所作出的一个总结,这也是国内第一部从"死亡"的角度探讨人生哲学的著作。
-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指出现代汉语中的部分名词也有配价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分析平面上采用不同的语法描写方法进行了处理。作者尝试用降级述谓结构刻划二价名词的语义结构。对表示观念/情感的二价名词予以形式化,进而揭示了名动词、动名兼类词和动名合成词的配价能力的继承规则,并对介词"对"的语义功能作出新的解释。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背景。
-
作者:肖永平(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研究所
摘要:本文围绕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冲突法中的应用问题,概括分析了各国的有关立法状况以及我国的有关理论和立法实践,探讨了最密切联系的主体和客体、运用该原则的方法及其应受的必要限制等问题,并就完善有关立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性建议。作者认为,我国立法对在涉外合同领域中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方法的规定,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但是,从有关该原则立法的整体状况看,尚欠完备,给法院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余地。为了充分保证法律适用结果的确定性,应逐步为每一种涉外经济合同制定一组分别适用于各种经常发生的案情的冲突规范;通过立法明确规定适...
-
作者:尹世杰(1)
作者单位:(1)湖南湘潭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消费模式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生产关系下人们消费行为的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研究消费模式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着眼于揭示消费领域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认识,文章对我国消费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经济运行和消费模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建立我国合理的消费模式等几个问题,在评析别人看法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