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海鸥(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文系
摘要:词通常被认为是抒情文学 ,因而未曾被叙事学研究关注。本文借鉴叙事学文本结构分析的理念和思路 ,寻绎和阐释词的叙事性 ,认为词具有叙事性 :早期的词调有许多又是词题 ,具有点题叙事性 ;词题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叙事 ;词序是词题的扩展 ,是对词题引导叙事的延展 ,又是对正文之本事、创作体例、方法等问题的说明或铺垫 ;词正文的叙事与其它叙事文体不同 ,其特点是片断的、细节的、跳跃的、留白的、诗意的、自叙的 ;长调叙事受赋体影响而有铺叙式 ,短词叙事通常采用诗歌本色的隐喻式。词的叙事风格比小说典雅、含蓄、文人化。
-
作者:李讷(1)
作者单位:(1)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 ,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 ,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 ,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 ,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
作者:姜奇平(1);汪向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调查资料的对比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 ,对电子政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环境”的互动分析 ,提出了电子政务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选策略组合 ,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当避免的政策陷阱。认为中国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目标 ,是在转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的过程中 ,建立适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的“双棱柱型”电子政务模式 ;中国电子政务主要的发展空间在于从技术应用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向前推进 ,即适时全面进行政府流程再造和建立服务型政府 ,并结合中国国情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
作者:李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运用逻辑分析 ,论证了“人格财产一体性”的权利不可能存在 ,知识产权属于纯粹的财产权。而后通过历史分析 ,揭示了著作人格权渗入知识产权的偶然原因 :1 9世纪的哲学观与美学观认为“作品是人格之外化”。对作品本质的此种诠释受到现代美学观的挑战 ,著作人格权制度面临着双重危机 :作为文化信仰 ,丧失了社会认同的基础 ;作为法律工具 ,对利益的调整缺乏有效性。正本清源之后 ,本文建议
-
作者:彭兆荣(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发生形貌和地方人群的历史性表述 ;某一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策略性表述。三者的边界相互交错但不重叠 ,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 ,“主控叙事”的权力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致使民族的历史性表述产生明显的“制造”性质。历史叙事与历史本身存在巨大差异。
-
作者:郝时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摘要:在台湾 ,“族群”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少数民族 (山胞 )的研究。 1 97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反对运动”以后 ,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 ,“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 ,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 ,成为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 ,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是“台独”势力挑起“省籍矛盾”着力利用的工具。这是大陆学界在应用“族群”概念和认识族群理论时所不应忽视的政治向度。
-
作者:张济顺(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摘要:195 0年代前半期 ,上海居民委员会在一系列政治动员中扮演了国家和社会的双重角色 ,这种独特的作用源自于阶级错杂、行动取向多元的近代上海社会特质。通过基层社会的整顿和社会生活计划供应的实施 ,中国共产党有效地利用并成功地改造了居民委员会的这些特性 ,使之踏上新政权设定的体制轨道 ,强化了它们的国家属性。上海基层社会大量的无组织的“非单位人”由此而成为国家可以调控的政治力量 ,国家统合社会之路开始畅通。
-
作者:李景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中国古初文明社会的丧祭礼仪本为一种宗教性的仪式 ,儒家对它做了新的理论诠释 ,使之发生了一种理性或人文的转变。儒家指出 ,作为丧祭目的的“慎终追远” ,其出发点皆本于孝道亲亲。丧祭礼根据“称情而立文”的原则设立 ,表现了亲亲的内在性与尊尊的普遍性规定之统一与连续。情文的统一规定了丧祭礼仪的本质 ;情文的连续则表现了文明创制与自然之间的动态的历史性关联。重情、复古 ,由血缘亲情而返本复始 ,以上达契合于天地生物之本 ,从人的生命情态之自然等差性的内省与外推的成德历程中 ,建立超越的基础 ,这体现了儒家实现其终极关怀的...
-
作者:蔡定剑(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本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对西方国家宪法私法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 :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 ,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 ;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 ,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走违宪审查之路面临的困难 ,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宪法私法化的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
-
作者:刘浦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摘要:辽、金两朝在接受汉文化之后 ,都以正统相标榜 :辽承晋统 ,金承宋统 ,并企图为其正统论寻找德运的依据。元代曾围绕宋辽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展开激烈的正统之辨。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 ,纷纷重修《宋史》 ,其旨趣不在于订讹补阙 ,而在于另创义例。在清代 ,宋辽金正闰之争本是一个颇有忌讳的话题 ,但当清朝统治者从北方民族王朝立场转向中国大一统王朝立场之后 ,最终也否定了辽金正统。辽金王朝的正统性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