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天思(1)
作者单位:(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语词—符号说明或摹写 ,任何描述都必须以相应的规定为前提。作为主体为描述对象所做的规范性设定 ,任何规定都在客观根据和主观需要的张力中形成。这意味着描述具有明显的人类学特征 ,任何描述都具有规范的性质。描述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是相对于作为其前提的规定而言的。当描述涉及作为自身前提的规定时 ,会因达到该描述的边界而失去意义。但在更高层次的新的规定的基础上做出超越原有规定的描述 ,则构成人类描述发展的基本方式。规定可以是明确的 ,也可以是隐含的 ,描述与作为自身前提的隐含规定相冲突是悖论产生的根源。...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摘要:置于 2 0世纪哲学基础的背景 ,阿多诺对“概念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批判 ,在消除哲学的理论态度、摆脱其知识论 (或范畴论 )路向方面 ,取得了颇具卓识的进展。这一批判立足于“否定的辩证法” ,力图以“非同一性”揭破“同一哲学”乃至整个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虚妄性。但是 ,阿多诺的这一批判在积极地贡献于当代哲学与文化的同时 ,其存在论视域仍然是有相当局限的 :由于阿多诺把辩证法的本源意义揭示为“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 ,并且宣称它“不是立场” ,从而匆匆越过了它的存在论根基问题。正因为阿多诺缺少惟有存在论根基处方能提示...
-
作者:边燕杰(1)
作者单位:(1)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摘要:社会资本是涵义宽泛、内容不确定的学术概念。本文通过对中国 1999年五城市调查资料的分析 ,以社会资本的网络特征为视角 ,建构了关于社会资本构成、来源及作用的理论框架。借助“春节拜年网”的测量 ,作者发现 :( 1)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和社会资本总量存在显著差异 ;( 2 )领导干部、企业经理、专业人员及其他白领阶层拥有优势的社会网络和较高的社会资本积累 ,小雇主和工人的社会资本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 3)社会资本的优势者 ,其个人和家庭收入较高 ,自我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估亦高。
-
作者:王亚新(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法院系统民事一审程序运作的实证调查 ,借用当代社会理论的一些基本命题 ,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 ,试图以此来解释中国民事诉讼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的制度同质性与多样性问题。同时 ,还分析了与程序的制度变迁紧密相关的若干组织要素。并根据部分实证性资料 ,对此模型做了例示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 ,从法院日常的程序运作 ,有可能透视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 ,为此我们还需要某些更具张力的理论阐释。
-
作者:葛兆光(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日本学界对日本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特别关注思想史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常识世界的实际情况 ;注意“顺着看”而不是“倒着看” ,也就是注意从日本自身的资料和历史脉络来追溯思想史 ,而不是以某种后设的、现代的价值立场来描述思想史 ;同时他们也有很自觉的亚洲史视野 ,十分关注日本以外 ,特别是互为背景和资源的近代东亚尤其是中国和朝鲜的思想史。日本思想史学界的这种强烈的日本问题意识 ,值得中国思想史研究者深思。因为中国的思想史写作 ,一直以来基本上都是处在西方思维模式和叙述方式的强烈笼罩之下 ,而很少有明确的“他者”与“...
-
作者:王东杰(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20世纪 2 0— 30年代 ,四川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很强的大学转化为真正的国立学校。在此进程中 ,中央、地方和学术界围绕着“国家”这一象征性资源展开了竞争 ,展示出其时“国家”这一概念在人们认知与实践中的多歧性。与通常采纳的理论假设不同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中央并不总是被视为“国家”的代表 ;而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启示出“国家建设”理论并不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这一理论构建出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实更近“前近代”中国的官、民之分。
-
作者:鞠实儿(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
摘要:根据Hume问题不可解原理 ,本文提出开放世界预设 ,该预设刻画了开放类的第一个特征 :开放类扩展后得到的新成员可能不 (并非必然 )具有它原有成员借以分类的任一性质 ;根据开放类的定义 ,开放类的第二个特征为 :开放类在其扩展过程中惟一的不变量是它的成员必须具有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种纯内涵语义理论 ,从“性质”概念出发给出开放类及其运算的定义、开放语句的解释和语句的真值条件 ,并根据开放世界预设建立的一种非规范的三值语义理论 ,描述了开放类的逻辑的特征。
-
作者:郭斌(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选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为对象 ,对中国国有工业部门 1993— 1997年的绩效变动及其与非国有工业部门在行业分组层次上绩效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虽然国有工业部门绩效的下降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进入以及竞争因素有关 ,但是来自于非国有工业部门的竞争并不能解释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部门之间的绩效差异。这表明将国有工业部门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绩效下降趋势简单归结为竞争能力低下是有失偏颇的。进而指出 。
-
作者:李新春(1);宋宇(2);蒋年云(3)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 ,高科技集群的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小生态”和集体学习机制。在我国的高新技术园区并没有真正形成这一创新集群机制。地区高新技术创业主要受到市场环境、政策和资源状况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高科技创业微观机制的分析揭示出“制度重于技术”的发展特征 ,对高科技企业家精神的特征与创业过程加以探讨 ,然后以 2 7个省、市、自治区的 53个国家级开发区企业为样本进行计量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各个地区之间的高科技创业和产业发展在重要的特征变量上存在显著...
-
作者:徐湘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批判性分析政治发展理论和政治变迁理论的体系缺失 ,提出建立指导政治改革经验性分析的中层理论的构想。鉴于中国政治改革渐进性与持续性的事实和特征 ,本文以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过程为基本范畴 ,试图构建政策过程的分析理论 ,使其能够运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经验性描述和理论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