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门洪华
摘要:国家认同问题古已有之,全球化使之成为全球性现象。全球化既是削弱国家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动力;全球化给国家带来认同危机,也为国家认同重塑提供了新的可能。①在全球化时代,建构国民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家认同,利用国家认同促进国家整合、并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尊严、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议题。
-
作者:李崇富;王卓君;何华玲;詹小美;王仕民;周光辉;刘向东;门洪华
摘要:近些年,关于民族国家认同(nation-state identity)问题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理论热点。在“后”冷战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人员交往和国际性流动日渐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也势必会发生交汇、碰撞和影响。在总体上,
-
作者:计秋枫(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英国虽然一直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但只是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后才开始真正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无可撼动的世界性强国。促成近代英国崛起的要素包括: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地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从而激发了英国的潜能;运行良好的国债体系使英国政府得以聚集对外进取所需的巨额资金;不断壮大的海军力量及其"蓝水"政策使英国拥有了保障国家安全和进行海外开拓的有力工具;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使英国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
-
作者:吴建广(1)
作者单位:(1)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
摘要: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旨在传承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反思和批判西方启蒙运动所提倡的科学理性,力图将哲学从笛卡尔式的主体性科学方法论中解脱出来,扬弃主客二元论。哲学诠释学是德意志浪漫精神的历史性延续,它从属于德意志浪漫精神,是这一精神在当代思想情境中的一种新形态。哲学诠释学继承了自埃克哈特以来的用"内在之耳"倾听的说法,弱化宗教因素,突出诗学涵义,强调无论是诗人写作还是诗学理解,都是对语言的倾听,对自然秩序的倾听,即对神秘性(Mythos)的倾听。这种倾听方式就是将自己带入对话的另一方而形成一个整体,真理便在...
-
作者:李蓝(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基于早期文白异读的研究成果,可对现代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加以归纳,除学术界此前已有初步共识的相互借用、权威方言影响、强势外来语覆盖等几种模式外,通过贵州毕节方言文白异读的情况可知,因方言混合而导致的文白异读也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模式。根据现代北京话的音系特点、地理分布形态、移民来源和历史文化背景,其是明清两代河北和山东移民在东北混居以后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方言。从方言混合的角度来解析北京话的文白异读,可以将其离析为不同的方言层次:其文读音是山东方言的读音,而白读音是河北方言的读音。北京话文白异读反映的...
-
作者:朱慈蕴(1);沈朝晖(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融资市场的发达是公司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这是公司法演进的规律之一。类别股具有债权与股权双重属性,其实质是股份的经济利益与投票权分离。类别股的创设不仅为公司融资创造了巨大空间,而且会深刻影响我国公司制度的整体演进,更可促进商事组织法层面的制度创新与完善。类别股从根本上打破了经济利益与投票权等比例的公司结构与激励基础,赋予了股东平等原则新内涵。作为商业组织法核心的信义义务将进一步向多层次演化,强制性规范与公司章程自治功能之间的互动将在类别股私人创设的过程中得到更大发挥。必须贯彻法定原则,以构筑多群体利益...
-
作者:王孝松(1);谢申祥(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2)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济南250014
摘要:以Grossman和Helpman的"保护待售"模型为理论基础,使用1999—2009年案件层面的数据,定量分析印度对华反倾销税裁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印经济冲突的微观形成机制,可以发现:印度反倾销申诉者的政治势力会显著提高最终裁定的税率水平,进口渗透率同税率之间的关系则取决于申诉者在政治上是否有组织;反倾销税率同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印度当局裁定反倾销税率时,明显受国内利益集团政治势力的影响,同时也有打压中国、谋求在龙象之争中获取优势的动机。
-
作者:张盾(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对立,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分野,构成了马克思进入政治哲学思考的总背景。个人与社会作为道德政治的两种主体其实是政治哲学理论反思的产物,在这两大原则消长的背后进行着西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按照西方哲学对于政治的原初理解,政治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性即"应当存在的正义",政治的本质则是精神的自由的创制领域。马克思站在更高的精神观点上,超越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二元对立,把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一体划入异化世界的界面,证明现代个人和现代社会其实服从着相同的物化逻辑;同时证明,在全新的"真...
-
作者:钱志熙(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唐人称乐府者,实分当代乐章歌词与各种形式的拟乐府两大类。而其称乐府学者,实以后一类为主要内容。唐人乐府学具有理论与创作同条共生的特点。初唐为沿承齐梁体制的近体赋题乐府,其倾向为尚辞;自盛唐李白建立古乐府学,奠定唐乐府学以复古为基本特点的宗旨。此后中唐元结、顾况至元稹、白居易提倡新题乐府,其倾向为尚义;韩孟一派杂拟乐府歌谣,带有自我作古的倾向。唐乐府可分为尚辞、尚义与尚乐三类,而中唐以后的主要方向在于尚义派的发展。唐人拟乐府创作,不仅是抗衡流行的近体,也有抗衡今乐的意图,复古诗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
-
作者:袁家冬(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长春130024
摘要: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明王朝内忧外患,财政疲惫,国力日渐衰落,而日本则随着丰臣秀吉统一大业的完成逐渐崛起。以明王朝为中心,建立在封贡体制下的传统东亚国际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萨摩藩入侵琉球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琉球王国两属地位的确立,东亚地区中、日两强相争的地缘政治格局逐渐形成。明朝政府海洋意识淡薄,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对待萨摩藩入侵琉球问题上态度消极,特别是对待琉球王国两属外交的容忍,纵容了日本对琉球群岛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