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尚立(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在人成为主体力量的现代社会,国家认同不是简单的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问题,而是国家建设本身的问题。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是以民主为基本前提,以国家制度及其所决定的国家结构体系的全面优化为关键,最后决定于认同主体的自主选择。在国家与人、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国家结构体系的质量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而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也塑造着国家结构体系。因此,国家建设在努力改善国家认同的同时,必须时时从国家认同检视国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将国家制度的健全...
-
作者:赵宪章(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图说。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
-
作者:杨继军(1);张二震(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居民储蓄持续升温与人口年龄结构、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很大关系。利用1994—2010年中国省际数据进行动态面板回归发现:家庭支出结构的"远期化"和内生性劳动供给等原因,使少儿人口抚育负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为正;作为"非生产性"的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则倾向于抑制储蓄;养老保险覆盖面、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纾解居民对于未来养老的担忧,进而并未起到给储蓄降温的目的。因此,弱化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出生率并不能降低当下的居民储蓄,而延迟退休年龄、挖掘适龄劳动人口...
-
作者:徐勇(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能够对现代社会产生长远影响的本源型传统,构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在东方国家的本源型传统中,不同于俄国和印度的村社制,中国是家户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中国农村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以家户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组织,家户内部农工商结合基础上的农工商互补经济,家户互助合作基础上的农村合作形式,家国共治基础上的农村治理体系。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尽管家户制一度被抛弃,但仍构成当下及未来农村发展的制度底色。在当下及未来的中国农村发展中,需要高度重视和深入挖掘这一基础性制度和本源型传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必...
-
作者:贺来(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摘要:乌托邦精神是哲学特有的精神品格,但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它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对乌托邦精神的批判、否定和质疑,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突出而引人注目的现象。拯救哲学的乌托邦精神,须克服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哲学乌托邦精神之间的内在冲突,重建哲学与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在人的生命存在有着深刻的根据,它凝聚着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意识,体现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的觉解与憧憬,是推动人不断走向自由与解放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力量。以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为根据,哲学的乌托邦精神将真正摆脱形而上学...
-
作者:王本朝(1)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学院
摘要:在五四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另一时代的开始,于是白话文学的新纪元得以确立。白话文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观念,而且建构了白话文章观念。在这一运动的历史发展中,围绕白话文章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倡导与确立、到质疑与批评、直至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过程,呈现出从提出"文章即说话"、到质疑白话何以成文、直至探索怎样作好白话文的观念变迁,显示了白话文章观念建设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白话文观念的建构之所以能获得成功,还在于它借助了新文学的创作实践。白话文和新文学在内容和观念上发生着多重的意义交集,...
-
作者:张茂元(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广州510631
摘要:在近代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创造了技术红利。那么,以什么原则在利益相关者中分配技术红利?史料表明,与长三角缫丝工人相比,珠三角缫丝工人所产蚕丝质量更差、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都更低,但其单位工资却要高出许多。研究发现,技术应用方式直接影响了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组织能力,进而影响其分享技术红利的能力。事实表明,社会地位和组织能力是利益相关群体分享技术红利的保障。
-
作者:赵学勇(1)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的时代巨变中,汇聚于延安的女作家构成了一个显在的创作群体。她们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目标,进行了艰难的精神转型,创作视野不断拓宽,走向了广阔的公共空间,以女性书写的特有方式参与新中国的文化设计与创构之中。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解放与社会革命融为一体的群体性特征,这使她们创造的女性话语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向性的内涵。延安女作家群开创了一种新的女性话语的表述空间,其话语形态富有鲜活的历史感、崇高感和使命感,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
-
作者:黄少安(1,2);张苏(2)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2)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005年《科学》杂志在创刊125周年之际,组织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提出了125个“驱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决定未来科学研究方向”的科学难题,其中包括25个“大问题”,100个“小问题”。①25个大问题中有23个是纯粹的自然科学问题,只有两个问题同时还是社会科学问题,“人类的合作行为如何演进”就是其中之一。该期《科学》杂志对这25个问题分别作了介绍。在关于“合作”的论文中,作者指出,“合作在诸多物种中盛行,这意味着,尽管在我们人类这个物种中,民族的、政治的、宗教的冲突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