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涛(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结构中,经济学价值观念的基本判断居于核心,反映经济学理论逻辑空间的方法论和基础假设则居于外围,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范式的"硬核",硬核之外的辅助性假设则为"保护带"。西方经济学的范式运动通常有五种形式:为坚持"硬核"而调整"保护带"、"硬核"的局部调整、主流经济学内部不同学派的综合、不同学派研究范式的交汇以及主流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开放。其发展的历史逻辑,表现为范式结构通过理论危机实现转换,动力源自各时代社会实践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对既有理论的挑战。
-
作者:蒋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乾隆二十二年科举恢复试诗是清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功令不仅扭转了古诗文辞妨害举业的观念,激发了士人写作试律的风气和研习试帖诗学的热情,更刺激了坊间编纂、笺注、评析古今试律作品的风潮。经过乾隆后期几十年的推行和普及,对试帖诗的研究已有长足进展,有关试律写作的经验和技巧得到总结和充实,同时古典诗学的一些观念也通过试帖诗学占据的蒙学市场得到推广和普及,形成试帖诗学与一般诗学的互动。试帖诗学的勃兴,促进了诗学的整体复兴和繁荣。这是研究清代中后期诗学首先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
-
作者:于志刚(1);李源粒(2)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北京100088;(2)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网络的核心要素,数据范围向横向聚合与纵向深化,云计算平台成为数据挖掘的技术资源。技术变革引发刑法新的关切点,现行刑法中"数据"的范围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显现出时代局限性和滞后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司法解释尝试以技术性关键词为扩张解释对象,司法实践也开始探索对数据内容的扩充。但是,由于解释观察点的错位,过于重视数据的空间性而忽略本体性,造成案件定性的困扰。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体系的建构,应当以数据与信息的本质差异为区分点,明确以技术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内容与边界,重视多端点的数据来源和聚合...
-
作者:吴晓明(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概念不仅被定义为本质与实存的统一,而且是展开的过程,因而具有真正的历史性。马克思的现实观与黑格尔的现实概念有着最本质的联系。在与费尔巴哈及黑格尔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现实观通过一种双重批判而逐步取得基本定向,并最终获得决定性奠基。马克思现实观的伟大变革意义在于:它根本不依赖于绝对者上帝或神秘的"主客一体",而完全从感性的—感性活动的—世界本身,来把握现实,来阐述现实的本质性一度。在关于中国道路的理解过程中,马克思的现实观要求我们要坚决地防止其转变为外部反思的抽象原则。外部反思根本不...
-
作者:李永斌(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北京100089
摘要:希腊"东方化革命"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博德曼提出,伯克特的《东方化革命》一书使其广为人知。"东方化革命"的提出和影响的扩大,其实是"东方化"和"东方化时代"这两个话题的延续和扩展。"东方化革命"本身不是一个纯粹历史性的概念,而是混合了诸多想象的成分,实际上是对艺术史上"东方化时代"的扩大化理解,也是古典学与东方学、古典主义与东方主义在现代政治语境中碰撞的结果。
-
作者:董直庆(1);蔡啸(2);王林辉(3)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长春130012;(3)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长春130117
摘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技能溢价有较强的解释力。引入个体的教育选择,通过数理模型,考察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劳动供给和技能溢价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朝偏向于技能劳动方向日益迅猛的发展,扩大了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差距,诱发技能溢价;然而,中性技术进步能够增加技能劳动的供给,并减小二者的工资差距。政府应关注中性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的积极影响,使扩大内需具有可持续性。
-
作者:赵骏(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副教授杭州310008
摘要:法治作为全球治理的根本方式,包括国际和国内两级治理领域的法治进路。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分别应对各自层级内的治理问题,其各自的观念、定位、功能存在差异;两者相互依存,借由"良法"和"善治"两大法治核心要素实现有效衔接;两者之间存在持续的互动过程,互动是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关系统一性的基本体现。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的互动框架包括三个基本点:国家个体和国内法治、国际社会和国际法治以及法治互动媒介。二者的互动具有双向性、循环性、多样性、综合性与渐进性等特征。在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的互动过程中,中国应据此明确国际定位,积极...
-
作者:杨联芬(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要:借助翻译,"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姻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时期"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
-
作者:汪和建(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以富士康事件为例,对劳动组织治理问题进行研究,考察尊严与交易转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劳动组织治理结构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尊严认知与获得的差距,会引发组织内员工退出、呼吁和自杀等各种保护性行动;劳动交易持续引致的员工人力资产专用性的增强,会影响组织内尊严需求与供给的差距,从而促进劳动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变;企业家认知及其在全球生产链中的"结构自主性"策略博弈,对于劳动组织治理结构的"转向—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