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坤望(1);蒋为(1);宋立刚(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
摘要:利用2000—2006年HS8分位数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从市场进入的视角,对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演化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新出口关系的进入是出口快速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但新进入出口关系的品质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在市场进入方式上,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倾向于以价格竞争的方式进入市场。大量低品质出口关系进入出口市场,是造成入世后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由传统的价格竞争向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转变,是加快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经之途。
-
作者:张新宝(1);庄超(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立法和司法解释通过强化环境侵权责任以救济受害人、制裁和遏制环境侵权行为的效果比较明显。以自然人侵权为模型构建的侵权责任制度不能完全适合对法人侵权行为的规范。在研究如何强化环境侵权责任时,不能仅仅从侵权构成要件上作抽象思考,须一并考虑到更为复杂的法律解释与适用。在现有的制度构架下,通过法律解释特别是对连带责任、雇员责任、企业控股股东的"直索责任"等的扩张解释,以及严格适用与综合适用各种侵权责任方式,正确处理环境侵权责任与相关行政法律责任及刑事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环境侵权责任的强化,达到救济受害人...
-
作者:朱广新(1)
作者单位:(1)中国法学杂志社
摘要: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总结我国惩罚性赔偿规定于近20年间的演进规律,创设了一种比较典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实质上是公法私法二分体制下以私法机制执行由公法担当的惩罚与威慑功能的特殊惩罚制度。其适用应以公法上惩罚制度秉执的理念与原则为指导,无法奉行传统损害赔偿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两种惩罚性赔偿制度,无论是各自单独适用或一并被适用,还是它们分别与罚款或罚金制度同时适用,皆会引发惩罚适当性问题,因而需要遵循过罚相当原则。另外,新惩罚性赔偿制度在适用时还会对《食品安全法》、《侵...
-
作者:王利华(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摘要:战国、秦、汉时期,"农本"经济定型发展,国家政治趋于一统,关于自然季节变化的地方性经验知识、列国诸侯"时宪"和诸子"时政"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被整合为一套顺时施政的政治礼制,汉儒摘编成《月令》并纳入《礼记》。汉代以后,《月令》相关著述大批涌现,思想知识逐渐传播、下移,对传统社会的环境适应、生产生活和岁时风俗,都发挥了重要塑模作用。《月令》将天、地、生、人视为紧密关联、相互因应的统一整体,构设了一套社会节奏顺应自然节律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蕴含着尊崇自然、师法自然和顺应自然的深层生态伦理,这是它的环境历史核心价值...
-
作者:汪建成(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有效贯彻实施都离不开一些重要思想观念的指导,程序法定观念、人权保障观念、证据裁判观念、正当程序观念和诉讼效益观念居于核心地位。其中,程序法定观念反映了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之间的差异;人权保障观念体现了对刑事被追诉者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维护;证据裁判观念决定了司法裁判的过程及其正当性根据;正当程序观念折射了刑事诉讼法的程序法本质属性;诉讼效益观念揭示了程序的正当化和司法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解决路径。这些观念的树立和坚守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任何一个国家法治化进程中都无法跨越的阶段。
-
作者:房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基于对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伊朗、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状况为期5年的考察和调研,可以发现,政体结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是构成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其中政体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规制作用,利益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建构作用。亚洲政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兴社会集团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获取政治参与和政治权力的努力导致政治体系的变化。而相对于美国政治发展中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开放,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保障民众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的"对冲"发展策略,以防止权力开放导致的...
-
-
作者:荆学民(1);苏颖(1)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2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遵循我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越来越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增强了世界各国的政治传播研究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与发展的关注度。因此,建构适应政治发展所处的特定国情与时代环境,与中国软实力和政治文明发展相匹配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体系势在必行。其中,客观分析当前国内政治传播研究现状,通过多向度视角作出适当的学理研究与学术评价,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前提。
-
作者:韩水法;丁耘;马德普;马敏
摘要: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今中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为了切实推进学界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邀请两国学者围绕“比较视阈下的启蒙”进行了讨论。本专题精选了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成果,以助力国内相关研究的切实推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指出,理性在今天依然占据首要的地位,然相比于启蒙时代人们对它的展...
-
作者:马敏
摘要: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为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标志着欧洲最终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近代中国虽然并不存在西方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明清启蒙思潮和近代西方思想双重影响下,又的的确确经历了自己的思想启蒙过程,有着一批最早睁眼看世界、不乏真知灼见的启蒙学者与思想家。在近代启蒙思潮中,除救亡、科学、民主等喧腾一时的思想观念外,与工业化潮流和资本主义兴起密切相关的重商思潮,也是中国近代启蒙运动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想潮流。以重商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