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孟捷(1);龚剑(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84;(2)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之后,厘定了自己的地租理论。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即增殖价值的形式”。①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地租的理论。虽然马克思也曾涉及城市地租,但未能提出一个完整的、真正独立的城市地租理论。
-
作者:刘精明(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00084
摘要:个人的教育成就通常受能力和出身(家庭背景)的共同影响,而能力和出身作用的相对大小又是评判教育公平的基本依据。采用系数集束化方法,比较能力和出身两种机制对不同层级的普通本科教育机会分配的影响作用,发现能力和出身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高等学校的层级越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高,出身的影响也显著增强;能力影响始终较大程度地高于出身影响。可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分配中尽管存在出身的影响,但根本上仍秉持着能力评价的主导性标准,体现了绩能社会"唯才是举"的典型特征。
-
作者:林建华(1)
作者单位:(1)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144
摘要:共产国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影响深远的"世界共产党"组织。对共产国际的研究,可聚焦两个基本问题:世界革命理论和世界共产党组织。"世界革命论"是共产国际建立的理论基础,但存在着对世界革命进程长期性的低估。共产国际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的组织载体,但存在着对共产国际与各国共产党之间、各国共产党相互之间、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关系复杂性的低估。作为典型个案,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建立起了紧密的关系,但存在着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低估。在共产国际解散71年后,通过构建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相结合的框架正确分析共产国际的...
-
作者:刘剑文(1);王桦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现代以降,传统意义上的财产权保护法律体系面临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确立公共财产权的概念。公共财产权是政府基于其公共性特质取得、用益和处分私人财产的权力,包括对私人财产征税、处罚、国有化等非对价性给付,征收土地房屋、收费、发行公债等对价性给付,以及支配这些财产的权力。公共财产权是一种应受控制的公权力,其在脱胎于行政权的财政权的基础上形成,但更注重公共财产取得的正当性及分配的正义性;从调整原则上讲,公共财产权的控制体现为公共财产的取得、用益和处分应严格遵循法定主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纳税人的整体利益;从制...
-
作者:郭贵春(1);赵晓聃(2)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讲师太原030006
摘要:哲学范式的确立包含着对其规范性基础的辩明,而规范性问题本身却引起了长期争论。康德的规范性转向使此概念自身的意义凸显出来,也为规范性问题的语义转向准备了条件。对于规范性的传统研究往往忽视了隐规范性,并且是在强规范性的意义上展开探讨。对规范性的语义分析表明,规范性首要地体现为一种不可还原的弱规范性。相关的语义分析与内容的规范性密切相关,即必须结合说话者具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灵状态。这揭示了规范性的语用意蕴和趋向。语用规范性能够为语义规范性奠基并对后者起到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凸显语言实践的规范性层面,体现出此...
-
作者:高圣平(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100872
摘要:现行法严格限制农地金融化,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客观需要促使各地开展不同类型的农地金融化的地方探索,为下一步的制度发展提供了可供分析的样本。农地的金融化是农地财产属性的题中之义,无论是否承认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都不影响农地的金融化。在制度重建时应注意到农地抵押的特殊性。农地抵押权人只能是融资机构,不能是自然人和一般企业;农地抵押人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无须经过发包人同意,也无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农地抵押权的设定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且登记是其生效要件;农地抵押权的实现不能以折价的方式,可以采取...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诠释学是一门关于"文本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的学问。读者通过文本理解而达到自我理解,使自身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在此意义上,自我理解就是诠释学的教化功能、亦即其实践性的体现。文本理解乃是自我塑造的起点,只有尽可能"正确"理解文本,自我塑造才得以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诠释学的探索本身是一项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任务,这一点凸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品格。就理解方法论而言,西方诠释学已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但这还远远不够。今日的诠释学研究不仅是出于我们自己的传统以及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包含了对各种异质文...
-
作者:李昌集(1)
作者单位:(1)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州221116
摘要:从文化文体学视角考察,周诗体式是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历史地生成的。远古仪式中祝祷咏诵歌辞与日常语言疏离的"齐言化倾向"以及商代仪式咏诵歌辞的齐言化,是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周代仪式音乐水平及咏诵技艺的提升,是诗体韵化与"四言体"逐渐规范化的技术性发生机制;周诗的两种"复章体",是诗体建构中雅、俗歌曲文化融汇的体现。周诗体式的生成过程,是在文士的个人雅言写作、民间歌辞的雅言翻写与既存雅言歌辞的再书写中具体展开的;文士群体雅言诗体的集体书写方式与追求形式上的整饬化、美感化,是周诗体式建构和完型的根本机制。文化文体...
-
作者:谭明智(1)
作者单位:(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35
摘要:以土地政策变革为视角,将城镇化放在中国宏观政治经济格局中加以考量发现,近年来,土地、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愈演愈烈,土地成为地方发展过程中首需解决的问题。中央政府实行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严控管理,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既有体系困难重重,土地开源迫在眉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此背景下出台。政策的演变与地方实施凸显了中央—地方和国家—农民关系的新变化,展现出政府行为与基层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面向。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下一轮城镇化变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6
摘要:调查表明,当前中国大众意识形态已经出现从多元走向二元聚集的趋向,进入价值共识生成的敏感期和关键期。"价值共识"的生成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共"于何?如何"识"?"价值"何以合法?基于调查信息,基本的立论是:"共"于"伦理";"精神"地"识";在民族文化家园中合法。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价值共识有三大意识形态期待:期待一次以"我"成为"我们"为主题的伦理觉悟;期待一场以"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为价值的精神洗礼;期待一种"还家"的努力。具体内容是:保卫伦理存在,进行关于国家、家庭、集团伦理意识的再启蒙;扬弃"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