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国峰(1);贾君怡(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研究员北京100800;(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北京100029
摘要: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界定和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可以发现: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通过资产创造负债的会计手段创造信用货币所形成的银行影子,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货币转移途径扩张信用形成的传统影子银行。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用扣除法对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进行测度发现,银行影子在信用货币创造中占比较高,对经济运行和社会财富分配有重大影响。故有必要明确划定银行扩张资产创造信用货币的边界,针对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分别设计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
作者:于飞(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我国民法理论尚未对"为什么民法同时需要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两个原则"作出根本的回答,实践中在这两个原则的裁判适用上还存在严重的模糊和混淆。公序良俗原则针对法律行为的内容进行"内容审查",诚实信用原则针对权利的具体行使行为进行"行使审查",两原则在适用范围、保护对象、标准设立、法律效果上有重大差异。在格式条款这一特殊领域,出现了以诚信原则进行"内容审查"的现象,这是追求结果的高度均衡这一目的所决定的,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公序良俗与诚实信用两个标准的差异性。
-
作者:季卫东(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摘要: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社会自治和个人权利的时代背景下,对当代中国既有的法律意识形态进行创新成为历史必然。通过梳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价值观和思考方式,从中提炼出关于秩序正统性的若干种最基本的理论主张: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社群主义性质的公共哲学以及科学的历史唯物论,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现代法治精神存在内在矛盾。某种具有政府、市场、社会三元结构的国家观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的法律意识形态,公正程序则构成整合的制度基础。
-
作者:赵敏俐(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近年来的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互相发明,为我们重新认识殷商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盘庚》和《诗经·商颂》为代表的殷商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由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学作品,而且是第一批可以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相证明的可靠的文学作品。作为这一时代的散文,在以实用为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具有了记言与记事散文的初步形态,奠定了周代以后中国散文的创作传统与抒写模式。作为这一时代的诗歌艺术,则包含着记述历史、传扬宗教观念、表达文化思想等多种功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开《诗经》创作之先河。...
-
作者:曾令良(1);古祖雪(2);何志鹏(3)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2)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3)吉林大学法学院
摘要:编者按: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曰益提高。同时,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如何适应既有国际规则,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以及如何处理好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的关系,进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是在新时期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2015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了以“理论建构与现实回应:法...
-
作者:何志鹏
摘要:国际法治的中国表达,即中国如何在国际事务的法治化进程中发表自身的观点、阐述自身的立场、呈现自己的主张、说明自己的实践、显示自身的存在、体现自身的参与。中国对于国际法治的方向与进程的表达是在国际关系中彰显中国观念和立场的重要部分,作为法治中国与国际法治互动的主要连接点,它不仅构成了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国在迈向法治的发展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国际法治的中国表达与法治中国的世界表达(中国将一个崇尚法治、践行法治的形象展示和传递给全世界)是中国法治主动向国际法治施加影响的两个相...
-
作者:古祖雪
摘要:“依法治国”中的“法”是否包括国际法?或者,国际法是否是治国之法?这是法学界,特别是国际法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的法理回答和适当的制度安排,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法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
作者:杨继军(1);范从来(2)
作者单位:(1)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46;(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京210093
摘要:采集22个中国主要贸易伙伴1984—2012年的数据,利用System GMM方法剖析"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大稳健"时期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规模、实际有效汇率、石油价格、固定资本投资等变量显著扩大了全球经济波动,但是"中国制造"显著抑制了各国产出增长率波动,显著降低了发达国家物价水平的波动,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维系在"高水平、低波动"区制。全球价值链下的"中国制造"是一个长期变量。中国应利用全球价值链重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加工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面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贸易制裁,有选择地使用"镜像策略",选取对方同一行业或者相似企...
-
作者:于春玲(1);陈凡(1)
作者单位:(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沈阳110169
摘要: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从追求到批判、从宏观辩证批判到微观机制考察的转向,技术批判在促成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早期著作中,马克思在经历了从对现代启蒙原则的先验认同与追求到自觉反思与批判的转变后,确立了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立场和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这一历史时期,借助对"劳动"、"生产"、"实践"、"工业"、"工艺"、"分工"等的考察,马克思思考和回答了技术的本质、技术的价值、技术的实践和技术的异化等问题,从宏观上分析了现代性的普遍性、困境及其暂时性、现代人的解放以及现代性...
-
作者:王伟光(1,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起点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起点新阶段团结全党、统一全党,开展伟大斗争,继而赢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观察、分析、判断和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是顺应世界历史时代潮流的理论应答,同时鞭辟入里地分析国内形势,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顺国内发展大势而为,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发和深度丰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