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范如国(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
摘要:现代社会高度复杂又充满不确定性,现代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实施复杂性治理,传统的社会治理理论在解释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往往陷于无效状态。实践表明,社会复杂性治理涉及多层次社会工程性设计与分析,治理行为本身是一项工程性社会实践,社会治理需要严谨的社会工程学范型,社会工程学范型是治理理念实现的具体形式。混沌与分形设计、协同与控制、"二相"性与并行治理、社会仿真与社会计算等,是现代社会复杂性治理工程学范型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机制。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社会复杂性治理及其工程学范型,是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有...
-
作者:李永友(1)
作者单位:(1)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310018
摘要:在财政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能否成为治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重要机制?基于中国县级截面数据,利用空间系统估计方法,对转移支付融资和分配机制与相邻县之间财政竞争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转移支付整体上并不具有协调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作用。因为在控制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后,无论是对财政竞争工具的直接效应,还是通过影响反应函数斜率对财政竞争工具的间接效应,中国转移支付机制都在整体上强化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尽管作为中国转移支付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有显著的弱化效果,但所占比重...
-
作者:李训虎(1,2)
作者单位:(1)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作为客观现象的口供依赖在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成为诸多问题之源。历次修法虽努力改进,却一直未能走出治理模式固化、治理策略悖反、治理心态矛盾的困境。立足于对口供依赖进行功能分析、文化解释以及现实考量的多维解说,从法官角度展开再阐释,作为身体治理与思想治理媒介的口供,在慰藉心理、规避责任的背后,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补强刑事裁判合法性。刑事裁判合法性重塑与口供治理的协同推进,将会改变既有治理主体与被治理者的关联方式,对现行封闭式刑事司法治理模式产生冲击,进而促动中国刑事司法治理发生转型。
-
作者:包伟民(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以地方志为主的存世宋元文献中关于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的记述,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格局,但绝大多数作乡—里编排。及至北宋中期,从前代承续而来的乡里制已被废弃,实际运行中的乡村基层组织逐步乡都化,所以文献记述与制度运作之间出现了落差。从唐入宋,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户组织、以一定人户规模建构起来的唐代乡里体系,随着历史演变发生地域化与聚落化的制度蜕化,其中地域化是主要方向,结果是业已普遍蜕化成为地理名称的某乡某里等被地方志编纂者作为一种地域标识体系记载下来。入宋以后,帝制国家出于管理需要,重新组建的乡管、乡都等联户...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 一、请登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点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
作者:江必新(1);邵长茂(1)
作者单位:(1)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沙410083
摘要:国家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治理商数的高低。国家治理商数简称"治商",系以商数形式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数量指标,其数值是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成本的比值,其性质为量化治理、循"数"治国思想和技术的"合金",其先进性在于内核为逻辑和运算所打造,其科学性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平台所保障。创制国家治理商数,是从经验式、试验式国家治理向量化科学治理转变的技术性支撑和基础性工程,其理论和实用价值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进程中尤为重要。国家治理商数可应用于以下领域: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实现...
-
作者:周飞舟(1);王绍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在"统筹城乡"模式带动的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市以政府主导、资本介入的方式推动了农民集中居住("农民上楼")与农业的规模经营("资本下乡"),不但改变了"三农"的面貌,也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将这种模式放到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政府与企业这三对彼此联系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并将其与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可以看到政府、资本、农民在这个过程中的得失损益和当前以"土地经营"为中心的城镇化模式的问题所在,以及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历史必然性。
-
作者:朱晓进(1);李玮(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应从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这一视角,呈现一部作为语言艺术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语言变革为起点的,这场语言革命以及其后各历史阶段的文学语言变迁,对包括形式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都产生过深度影响,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演进和主要特征形成的内在根源。深入探讨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不仅能揭示语言变迁所营构的普遍的文学创作的语言环境,而且能发现包括文学体裁和文体形式现象、作家的文体选择行...
-
作者:高新民(1);刘占峰(2)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教授武汉430079;(2)海军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摘要:已有的心身问题研究忽视了心在样式、构成上的多样性和性质上的差异性,误把心当作一个东西或单一体或单子性存在,从而对心的本质作了片面的把握。心和身一样是矛盾复合体,包含形式多样、性质各异的心理个例和样式,因此要揭示心的本质,必须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先全面考察各种心理样式、个例及其性质,再以此为基础概括它们的共性和心的一般本质。在揭示心身关系时,既应重视不同心理样式、个例与具体的身体构成的关系,又应探讨作为整体的心与身的关系。就本体论地位而言,诸心理样式既享有第二性的、亚实存的存在地位,同时又在存在方...
-
作者:洪修平(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殷周人文转向是由神本转向人本。它既是儒道诸子思想之源,也奠定了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基本精神,规范了其主要走向,使中国宗教在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以人为本的人神关系。儒学一方面深受上古三代以来的宗教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接续着此人本转向,由此构成其人文性与宗教性的两重性。儒学的宗教性既表现在对天道性命的思考中,也体现在对敬天祭祖的人神关系的关注中。儒学的这种两重性对中国社会接纳外来宗教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既是大乘佛教在华成功传播的重要条件,也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儒家在上古三代以来宗教传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