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正聿(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摘要:时代变革必然引发哲学观念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及其自我意识,并因此改变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正在以"现代性"为标志的"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发生日益深刻的变革,并突出地表现在对哲学的理论性质、思维方式、存在方式和社会功能的重新理解,赋予哲学观、世界观、本体观、反思观等哲学基本观念以新的思想内涵,从而以哲学方式塑造和引导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
-
作者:谭桂林(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7
摘要:现代中国佛教抗战文学是非常时代出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史现象。这种文学在抗战精神的辉映、浸润下,通过对中国佛教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扬弃,使现代中国佛教文学产生了新的思想质素与发展趋势。在主题表达上,将现代佛徒的国民意识与传统佛教的菩萨行精神相结合;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上,因应时代对佛学观念进行自觉、现代性的创造发挥;在社会角色的身份认同上,以艺术方式自觉、主动呼应战时国家的文化战略;在艺术生产方式上,有力推动作者结构的大众化与表现方式的现代化。这些新质素与趋势尽管不够成熟和完善,但为学界全面、深入认识和评估中国...
-
作者:郑方辉(1,2);尚虎平(3)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640;(2)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州215000;(3)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中国梦的必经之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法治建设及组织考评的演进历程,历经了多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这一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但其本质上还是目标性考评。目前存在的目标导向及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体系不完善、动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甚至形成各自为政、重复考评、无所适从等现实困境,都肇源于考评理论悖论、考评主体单一、制度建设滞后、顶层设计缺失等因素。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双重耦合,以政府绩效评价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体现了法治精神及政府绩效...
-
作者:练宏(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通过近距离观察某市环保局连续3年的年终考核过程,分析弱排名激励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完成任务逻辑、激励逻辑和政治联盟逻辑之间序贯作用的政治过程,是弱排名激励的形成过程。弱排名激励之所以长期存在且具有效力,是因为相比强激励,它形式上满足外在科层要求,而实质上可在内部作出调整,保证灵活的权威支配,兼具适应性和自主性。另外,弱排名激励还有助于促进同级合作而非过度竞争、塑造上下级的松散关联而非紧密关联、避免外在激励过度排挤内在激励。
-
作者:张雄(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21世纪金融化的生存世界是个高度经济理性、高度世俗化、高度价值通约的世界。逐利的金融意志主义蔓延,直接导致个体生命的"金融内化"和人类整体主义精神的日趋衰减。世界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创新,但现实的金融体系已偏离了本质。不可否认,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相比,21世纪的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秉性没有变;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没有变;资本的财富杠杆效应没有变。但是,21世纪资本逻辑的发展有了巨大变化:随着全球资本金融体系的强力推进,资本变得更加抽象、更加具有脱域性,资本的主体定位异质多元,运作方式虚拟迷幻。尤其是,伴随着工具理性的...
-
作者:景怀斌(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广州510275
摘要:德性认知是兼具德性本源体证及相应道德行为二重性质的人类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视野对其研究,可以给出有别于传统哲学的解释。从儒家"德性所知"的学理框架,可提炼出德性认知的"叠套"认知机制——对终极信念图式的体证和基于此的对当下日常世界的德性认知与体验,两者互动性地推动着德性境界的发展,而"问极启性"是其精神驱动力。德性认知既不是宗教神秘体验,也与现代的智力观念和认知科学中所谓"具身认知"有实质性差异,其心理机制为当前个体信仰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是认知研究应拓展的新领域。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
-
作者:金寿铁(1,2)
作者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长春130033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争历史进行反省,清算战争罪责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焦点问题。作为战后德国最优秀的政治—道德哲学著作,雅斯贝尔斯的《罪责问题:关于德国的政治责任》(1946)一书,在对刑事罪责、政治罪责、道德罪责与形而上学罪责四种罪责的区分及其关联性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一方面回击了全盘否定整个德国民族和德国民族精神史的舆论倾向,避免因追究战争罪责导致对整个民族的彻底否定;另一方面批判了战后初期德国人对"集体罪责"的抵触情绪,批判了以不问政治、缺乏责任感、盲目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德国传统政治文化,敦促每个德国...
-
作者:韩东育(1)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长春130024
摘要:战后七十年来,日本人的历史认识发生了一系列"变与不变"的乱象。面对战败,日本曾有过集团性的忏悔"转向",也不乏学术界的思想"反省",但最终却未能完成政治上的价值"转换"。"明治近代"的优越意识和"正常国家"的复原梦想,决定了其扭曲的战争观念和错误的历史认知。结果,在这个经年对外侵略的战败国最需要形成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时刻,其国家意志反而抛却了这种可能性。日本制造中日摩擦、以所谓"中国威胁"来利用和倒逼美国对己松绑并试图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思想和行动,不但使国际社会的"左翼"、"右翼"等对日观察标准屡遭颠覆,也使亚太地区被再...
-
作者:姜安(1)
作者单位:(1)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代性命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积极的民主和平力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坚定的政治基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成为终结法西斯政治秩序的终极力量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人本主义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反对战争恐怖主义,倡导和平理想主义的正义指向,成为有效推动民主与和平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基于批判逻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法西斯主义进行的批判性反思,为构筑当今国际安全体系提供了价值向度。基于建构逻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秉承的国际和平伦理主义,成为铸造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