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曹典顺
摘要: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为马塞罗·默斯托的《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所作的前言中提出,《大纲》“是唯一一部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马克思本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未来所做的提示的文本。总之,《大纲》的确体现了最为丰富的马克思思想”。
-
作者:丰子义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揭示政治经济学批判功能的当代价值,进而引导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理论工作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客观上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功能批判,按照哲学的理解,并不是徒然的否定和外在的颠覆。
-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稿。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敬请作者投稿时注意如下事项:一、请登陆“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点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投稿系统”进行投稿。
-
作者:唐正东
摘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原则的论辩或在不同的文本之间论争,更不能以形而上学方式构建思辨的知识论体系,而是要面向中国问题,实现中国道路的表达、中国经验的总结以及中国问题的反思,探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之谜。但重新审视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两者的内在关联,从思想史的角度发现马克思把握时代的思想创造的当代意义,依然是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的问题。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唐正东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从交换价值批判向使用价值与交换...
-
作者:邱泽奇(1);张樹沁(2);刘世定(1);许英康(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摘要:接入鸿沟曾是数字鸿沟的基本形态。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使接入鸿沟缩小、应用覆盖性增强,也触发了互联网红利差异。在互联网资本框架下,以互联网市场为例,对红利差异来源和影响红利差异的机制进行考察发现:接入鸿沟缩小带来的是连通性的增强和平台的发展,这使人们有机会把以往投入的各类资产在互联网上转化为有差别的、组合性的互联网资本并从中受益;其中,转化规模差异和转化率差异既受两个"乘数效应"的影响,更受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红利差异。
-
作者:朱大旗(1);李帅(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司法预算属于财政法学与司法制度研究的交叉领域,司法预算的设置应当同时满足财政法治的理念与司法规律的需求。目前我国司法预算内嵌于行政预算中,这样的预算体系设置使政府掌握了司法财权进而诱发司法权地方化之弊端。为了使司法财权与司法事权相匹配,同时使司法权去地方化,我国应当以公共预算的概念代替目前使用的广义政府预算概念,使司法预算与行政预算在公共预算这一上位概念之下相对独立,同时将司法预算设置为中央与省级两个层级,司法经费的支出应满足司法事权之需求,且经费的保障应向基层人民法院适当倾斜。
-
作者:刘艳红(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南京211189
摘要:如何划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与网络时代言论型犯罪的界限,是当下司法实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言论型犯罪的构造中,应将客观真实和合理确信规则下的"主观真实"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基于网络媒介的科技特点与社会属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只具备中立义务,对之不应简单地以共犯理论或不作为犯罪理论入罪。言论型犯罪的诉讼,原则上须根据实际或推定的被害人意愿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当言论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且被害人无法表达其是否告诉意思时,可直接适用公诉程序;"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等入罪基准须是现实物理的秩序混乱,且行为人主...
-
作者:汤维祺(1);钱浩祺(2);吴力波(2)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2)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各地区、各行业的增长路径、技术进步路径都存在显著差异。气候政策的设计尤其是碳排放权分配方式,不仅决定着政策的减排效果,更会对长期经济增长路径造成持久影响。一般均衡模型显示,不同的碳排放权分配机制对短期与长期经济产出有不同影响。基于中国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的政策仿真模拟表明,静态的排放权分配机制无法实现跨期经济产出的优化目标。作为替代,动态地依据生产者产出调整排放权分配,可以激发"干中学"效应,提高短期的经济产出,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节能减排及其增长效应的政策设计有重要参考...
-
作者:易延友(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中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已经从法律文本走向司法实践,并且在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非法证据排除申请都能启动对证据合法性的审查,其中约有一成左右的申请得到支持,从而将非法证据排除。在非法证据被排除的案件中,有些被告人被宣告无罪,有些案件被发回重审,有的案件检察院撤回起诉;有些被告人虽被定罪,但其被指控的部分犯罪事实未被认定。有关非法证据排除的司法实践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毒树之果原理的缺失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不能得到更好保护,部分案件在证据合法性证明问题上出现转嫁举证责任的现象,...
-
作者:赵宪章(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210097
摘要:诗意图是对诗意的模仿和再现,也可名之为诗歌的图像修辞。从其诸种图式可知,这一另类修辞格主要表征为诗语空白的填补和诗歌意象的具体化。由此,文本所编织的诗意在图像中直接绽开而变得"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诗意图所绽开的只是"诗眼"而非诗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过是一种"例证"而非诗意的完整再现。于是,诗意图就像矗立在深邃语义中的屏风,在使诗眼绽开的同时也屏蔽了图像背后的世界。这就是诗意图的双重性相及其符号表征:"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形塑了它的格式塔特质,开阖有序的律动驱使语图符号之互文游戏,诗意在图像中的若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