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国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考察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劳动一般的概念与亚当·斯密的生产劳动第二定义有渊源关系。生产劳动一般应是计量一国社会生产总量的唯一正确的依据。生产劳动一般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但物质生产劳动不仅包括生产物体形态产品的劳动,也包括提供不具有物体实在形态的某种能量、或者提供某种物质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的劳动,此外还包括体现在物质产品中的一部分精神劳动。文章强调对于生产劳动特殊的概念不应从劳动的物质特征而应从价值创造的观点来考察,并且指出应把社会主义意义的生产劳动限制在能为社会提供纯...
-
作者:田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资本论》所研究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所以它的逻辑与资本主义本身的历史必然一致;而其逻辑与资本主义形成史、与前资本主义史,则在有些方面一致,有些方面不一致。《资本论》的逻辑和第一种历史的关系决定着它和第二、第三种历史的关系。这是辩证地理解《资本论》始终贯彻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的基础。
-
作者:金观涛(1);华国凡(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2)杭州大学哲学系
摘要:质变一定要通过飞跃才能实现吗?本文通过自然科学的进展和国外数学界近年发展起来的突变理论的研究,就质变方式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质变既可以通过飞跃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渐变来实现。本文对识别自然现象是飞跃还是渐变提出了一个判断原则,并对质变过程中关节点、矫枉过正和极端共存等现象的规律性进行了探讨。
-
作者:卫兴华(1);何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新近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一书(董辅礽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实际上是一本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专著,但它不是面面俱到地和泛泛地讲述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道理,而是有重点和有针对性地从新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点及其优越性。它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同某些非本质的甚至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某些由于工作失误所造成的经济生活中的消极面之间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根本内容同社会主义实践初期所建立的某种不完善的、有...
-
作者:岳华
摘要: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七日,在杭州出席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的部分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发表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一文进行了座谈讨论。参加讨论会的除该文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汤一介之外,还有南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方克立、曲阜师范学院副教授刘蔚华、武汉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肖(?)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陈俊民、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柳桥、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周继旨、广西大学哲学系讲师张军夫、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臧宏、《中国社会科学》
-
作者:敏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在对待民族文学传统的态度上,鲁迅既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守旧的"国粹主义"。他始终一贯地批判民族传统中的封建主义思想,又坚定地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学传统。鲁迅同时十分重视吸收外来文学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新文学。本文认为,今天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
作者:于首奎(1)
作者单位:(1)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金春峰同志在《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一文中引《汉书·董仲舒传》中"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一句,认为董仲舒在这里讲的"元"就是指"元气"。我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这里讲的"元",根本不是指作为宇宙本原的"元气",而是指事物的开始。紧接上段引文,董仲舒就对这个"元"字作了解释:"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显然,这段话的意思不过是说,《春秋》开头的第一句话:"
-
作者:王军(1);薛辛(1)
作者单位:(1)云南省历史研究所
摘要:拙著《试论基诺族农村公社的特点》(见一九八一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三期)一文中有关基诺山区面积推算有误。现据一九八一年八月景洪县农办用求面积的仪器在1:10万地图上测量,基诺山区东西最长直径为33公里,南北为28公里,面积为597平方公里。特予更正!
-
作者:温应乾(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人口理论研究室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刊载的张泽厚、陈玉光合写的《试论我国人口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唯文中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及城乡构成中某些数字可能有误。 1、一九五三年年龄构成(按一九五三年年中数字),文中0—15岁组为36%,实际应为38.05%(0—14岁才是36.3%);65岁以上为4%,实际应为4.42%。
-
作者:李传龙(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对"想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文章不同意把想象和记忆等同起来,也不同意把想象列为第一信号系统,说成感性认识;而认为想象属第二信号系统,为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方式。文章论证了想象的思想性质,阐述了想象用形象进行思考的特性,说明想象就是一种用形象思考的思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