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晁福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
摘要:本文以甲骨卜辞为依据,结合文献及考古学的有关材料,系统地论述了殷代神权的内容和特点。作者认为,殷代神权基本上呈现着三足鼎立之势,即:以列祖列宗、先妣先母为主的祖先神,以社、河、岳为主的自然神,以帝为代表的天神。三者各自独立,互不统属。过去那种以"帝"为殷代最高神的传统认识,是错误地估价了它在殷人心日中的实际地位。帝只是殷代诸神之一,而不是诸神之长。居于殷代神权崇拜显赫地位的是殷人的祖先神,而帝则不过是小心翼翼地偏坐于神灵殿堂的一隅而已。整个有殷一代,并未存在过一个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灵。
-
作者:沈宗灵(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律系
摘要:美国法学家霍菲尔德关于权利、义务等基本法律概念的分析,在英美法学界长期被认为是这一研究领域中较权威的学说。本文介绍和评估了霍菲尔德的法律概念学说,并将其中所提出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同当代中国法律中的相应概念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法律概念对于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意义重大,但法律概念并非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它们往往要受特定时空条件下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局限性(或特定性)。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概念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
作者:查有梁(1)
作者单位:(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学方法的结构及其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意义。作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形成三种结构:范畴结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与此相对应,教育科学方法也具有范畴结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作者指出:教育理论研究中,逻辑方法、心理方法、历史方法等应用得比较广泛也比较成功;相对说来,较为忽视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系统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阐述了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系统方法对教育理论研究的作用,说明了现代科学及其方法论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
作者:杨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近代文化思潮与社会变迁为背景,对20世纪的华人家庭小说的模式与变迁进行历史的考察。文章认为,新的家庭小说的兴起,是以作家现代意识的感悟和民族生活的现代化追求为内在驱动力的,正是由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的民主思潮与科学理性精神的冲击,才使中国的家庭小说发生了质的变化。文章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台湾以及海外的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家庭小说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剖析,指出他们审美的逻辑起点、基本情调、源流关系与发展变化的走向。文章认为,在同源异流的衍变中,家庭小说出现社会型、文化型、伦理型、心理型等模式,反...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文学系
摘要:本文从审美理想与文化精神、悲剧性心理与社会历史形态、感伤世界的深层结构与农耕生活背景、典型意象与艺术构想的心理动因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这一典型诗学现象进行了历史、文化和心理的分析。作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诗人来说,传统文化精神赋予了他们以悲悯情怀,而农耕生活的情调则为他们提供了感物吟志的独特方式;中国古典诗歌的悲剧性美,正是中国诗人悲剧性心理的艺术表现,其主要内容,就是"士不遇"的永久性主题。夕阳与明月是构成诗歌感伤世界的中心意象,在对这两种中心意象的创造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形成了具有东方诗情画...
-
作者:季羡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摘要:弥勒是佛教的未来佛,在印度、中亚与中国等地的佛教神坛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对汉译佛典中弥勒与梅(口旦)利耶这两个译名所本的文字及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缜密的考证。作者指出,对弥勒的研究,实际涉及印度佛教是通过什么渠道经过什么媒介传入中国的。本文的目的不是全面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重点探讨弥勒这一名称的起源以及如何传入中目的问题。作者认为,"弥勒"一名不是来自梵文,而是未自吐火罗文。在中国后汉、三国时最早的译经中出现的就是"弥勒",而不是"梅(口旦)利耶",足征佛教传入最初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新疆一带古代少数民族的媒...
-
作者:郭振铎(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历史系
摘要:《大越史记金书》是越南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完整的一部史学巨著,它是研究越南封建社会史极为珍贵的古文献资料。该书在我国藏有善本。本文重点介绍了《大越史记全书》编撰的全过程。该书从最初版本《大越史记》,至《史记续编》、《越鉴通考》、《大越史记本纪续编》.直至《大越史记全书》的最后完成,前后历时218年,经过13位史学大家之手笔。作者对《大越史记全书》在其形成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例等方面的变化、进展和演绎等等都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并对《全书》的各种版本及其编撰者和各个时期的传统的史学思想也作了简炼的介绍。
-
作者:刘辉(1)
作者单位:(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金瓶梅》研究,同中国其他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相比,一直显得比较冷落沉寂。近十年来,人们逐步看到了这部诞生在16世纪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小说的不可低估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兴起了研究的高潮,形成了"金学热"。本文对十年来的《金瓶梅》研究,从作者、写定者、评点者、成书年代诸问题,到创作主旨、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的分析,均作了全面的论述,高度肯定了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突破,同时也指出了——尤其在作品本体研究上——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研究的前景。文章还概述了几百年来人们对《金瓶梅》的种种议论,兼及海外学人探...
-
作者:林定夷(1)
作者单位:(1)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科学进步的目标是中外哲学界争执不休的大问题。西方许多科学哲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模型,本文提出了"实际的可检测性目标模型"。这一模型含有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要求:1.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匹配;2.科学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简单性;3.科学在总体上的实用性。作者对上述三点从理论上作了详尽的阐释,并以光学中的波动理论与微粒说的发展为例作了辅助性说明。最后,作者用自己的理论对劳丹的"科学进步的解决问题模型"进行了剖析。
-
作者:王干才(1)
作者单位:(1)西北政法学院马列所
摘要:本文对颇有争议的矛盾范畴作了较深入的辨析。作者认为,矛盾范畴在认识史上经历了一个主要是实体范畴向关系范畴的嬗变过程;科学的矛盾范畴应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它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必须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这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不能因为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相同而否认辩证矛盾的科学性。由此作者对那种主张把"不确定性升华为对立统一规律的精确表述",以取代矛盾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提出了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