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邱仁宗(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实在"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存在;二是独立于人心之外。实在论是关于世界本性的哲学理论,而不是关于语言或思想本性的哲学理论。文章指出,量子力学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微观粒子的诸种奇异性质及其与观察实验仪器相互作用的机制,它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是不相干的。文章还通过不同的认识价值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权重,论证了理论选择的合理性,主张通过多元模型的比较和竞争认识实在世界的复杂性。
-
作者:张明楷(1)
作者单位:(1)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
摘要:对刑事责任的研究是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作者在本文中对有关刑事责任的含义、根据及实现等几个主要问题的若干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评析,并且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刑事责任不仅是犯罪与刑罚之间的中介,而且具有实质性意义。它包括对犯罪行为的刑罚和非刑罚处罚、否定评价及对犯罪人的谴责,法律性、社会性、必然性、平等性、严厉性和一身专属性是它的特点。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性。从法律学的角度来考察,刑事责任的根据可以分为实质的(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的(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和事实的(...
-
作者:魏杰(1);张宇(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2)国家物价局
摘要:本文从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视角着眼,指出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我国经济改革应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应当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其特点是政府和市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
作者:王一川(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考察了20世纪西方分析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和解构主义美学的语言本质观,着重分析了这些语言本质观与其美学理论的关系。作者指出,在这些美学流派中,它们的语言本质观是其美学理论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而美学理论则成为其语言本质观的逻辑展开。在语言本质观与美学结成这种新关系后,关于"美"、"艺术"和"美学"等问题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美学问题主要被归结为语言问题,并从语言论的途径去解决,这使20世纪西方美学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20世纪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它与传统美学的许多差异,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
-
作者:王雅林(1)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目前各地都在编制体现小康目标的指标体系并制订相应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增强这一工作的科学性,有必要对有关编制小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由于人们对"小康"及相关的"小康水平"、"小康目标","小康社会"等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因而在对小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在质的规定性的把握上也不尽相同。在指标的设置上大体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单纯采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小康目标的标准;二是在指标体系的内涵和...
-
作者:高华平(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魏晋时期既是"五言腾踊"的时代,也是四言诗创作繁荣与复兴的时代。产生并盛行于魏晋时期的玄学清谈,是造成这一时期四言诗创作复兴的根本原因。玄学清谈所造成的崇尚简约、务求雅致和酷爱音乐的社会风尚,深刻地影响到当时诗人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促使魏晋诗人在选择诗体进行创作时,更多地倾向于简质、雅正和富有"雅乐"性质的四言诗体,从而造成了四言诗在魏晋时期的复兴。
-
作者:张晶(1)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在近几年的中国诗学研究中,韩经太所著的《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以下简称《精神》),是具有理论魅力与研究深度的一部著作。正如书名所示,作者对中国诗学的研究,是置于传统文化精神这个坚实而广阔的基础上的。作者不是把诗学命题与一般的文化现象加以联系比附,而是深化到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进行深邃而融通的把握。作者所凝视的焦点,正在于最难把握而又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精神'。如果说,'以往的研究,虽则取得了堪称丰厚的成果,但总给人以现象描述多而哲学抽象少的印象'(《精神·导论》),那么,本书则是'一方面从哲学层次上把握民族文化...
-
作者:贾康(1)
作者单位:(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演化过程的回顾,阐明了传统体制下实行财政收支平衡政策的合理性,同时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来自稳定、发展、改革三方面的财政减收增支的压力,再加上财税体系自身机制的缺陷,造成了此后财政收支连年失衡。作者通过对财政赤字的扩张效应、排挤效应、利益摩擦缓冲效应的分析,论证了我国财政赤字有别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的特点及其正、负面作用,归纳出今后财政政策定向、定位的要点。
-
作者:王东(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列宁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当代的历史命运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这显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张翼星新近出版的专著《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以下简称《命运》),以广泛汲取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这一研究课题做了辛勤开拓,提出了一系列既严谨求实又大胆创新的理论观点。全书十章是围绕着列宁哲学思想在当代成为争论焦点的十大问题展开的。在每一个问题上,作者都首先摆明了原苏联学者有哪些传统看法,西方学者近年来提出了哪些富于挑战性的观点,然后深入具体地阐明了...
-
作者:赵晓雷(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
摘要:胡寄窗教授的新著《经济理论歧见的剖析》(以下简称《剖析》),以高屋建瓴之势,对我国经济理论中二十多个长期、广泛争论的热点问题以及围绕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观点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加入这些问题的论争,而在于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揭示在各种争论中哪些观点、概念、范畴有继续进行探讨的价值,哪些是缺乏理论依据乃至理解错误,或是文不对题徒增思想混乱的歧见。综览全书,其主要特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