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愈晓(1);黄超(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21002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群体间的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并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我国初中学校的阶层分割状况及其对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学校有较明显的阶层分割现象,分割程度存在地区和区域(城乡)差异;学校的阶层构成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影响,平均阶层地位越高或阶层异质性越大的学校,学生的教育期望越高;学校阶层构成对学生教育期望的效应因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而异,认知能力较...
-
作者:杨灿明(1);詹新宇(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武汉430073
摘要:新常态下,中国税收收入增速趋缓,财政支出需求却在刚性增长。双重压力下,政府在决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面临着"盯住税负稳定"、"盯住支出需求",还是同时兼顾这两者的"盯住双重目标"等多种政策选择。在扩展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框架下,分析宏观税负政策偏向的经济波动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发现,宏观税负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宏观税负政策偏向下,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幅度和趋于稳态所需时间存在显著差异。"盯住双重目标"模式较好地融合了税收政策的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效应,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效应。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事实...
-
作者:李恒威(1);肖云龙(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系,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教授杭州310028
摘要:生命—心智连续性论题,特别是强连续性论题,主张生命蕴含心智,而心智属于生命。与这个存在论论题相应的是一个方法论的连续性论题:应该从生命出发理解心智,同时心智对生命的生物学事实的解释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理解生命则有必要理解心智,反之要理解心智则有必要理解生命。自然主义泛心论构想宇宙物质不但具有外在性和惰性的一面,而且具有内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哲学生物学通过对新陈代谢的诠释将生命与自我、自由等心智范畴联系起来。生成认知和自创生的分析则表明生命所特有的自组织类型(即自创生)与认知和意义生成的实现是生命现象的两个...
-
作者:丁利(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法学院,广州510275
摘要:博弈论描述一个或一束制度下人们的行动决策,以及不同环境中这些行动导致相应的社会结果。把法庭推理与司法调整嵌入社会博弈之中,结合博弈论解理论的方法,原则上可以刻画法律通过不同的激励安排能够实现的行为模式,从而刻画法律能实现的目标。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共同为组成社会的所有行为主体提供了制度激励,立法者任何合乎社会正义理念的目标,只有作为他们在社会博弈中的均衡行为的结果,才能得到合理实施。
-
作者:许德风(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从法律的视角看,赌博是当事人以客观不确定事件的发生作为财产转移唯一依据的约定。与保险转移或分散风险不同,赌博制造额外的风险。从社会经济效果看,自然人赌博会降低以边际效用为量度的社会福利;法人赌博,则可能会损害债权人利益,增大系统风险,产生巨大的经济崩溃或危机成本。规制赌博,应依据其类型采取不同策略。对于伴生赌博的市场交易,如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等,虽应容忍其中的赌博因素,但对可能存在的赌博之负面影响应严加防范。对于与市场交易无关的赌博,如彩票、赌场和各类个人之间的赌博,法律原则上应予禁止,即便例外地允许,...
-
作者:李怡(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
摘要:一般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呈现这样的变化:从“审美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换言之,当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更倾向于将文学研究置于更大的历史文化场景,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广泛对话中发掘各种“文化意味”。今天,这样的研究被称作是“文化研究”。
-
作者:郇庆治(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作为广义的生态主义话语与实践,"碳政治"致力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但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国际"碳政治"却呈现为"生态帝国主义"的逻辑或本质,是少数西方国家在其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基础上,延续与拓展历史形成的国际等级化优势或排斥性霸权的表现,也是创建更加公平、民主与有效的全球气候或环境治理体制的内在性障碍。对国际"碳政治"以及"生态帝国主义"逻辑的揭示和批判,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传统的"绿色左翼"理论资源,从而为寻求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替代性路径奠定了理论基础。后...
-
作者:殷杰(1);王亚男(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正确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与融合,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诸如复杂系统范式等自然科学范式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适用性。适用性问题分析是研究科学思维和方法跨学科应用的逻辑前提。剖析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本质,重构社会科学的认知模式,不仅有助于澄清复杂系统范式的理论基础、实践规范和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适用层次及其适用度,交叉研究的成果也可以丰富和深化复杂性理论本身。人们运用复杂系统范式去认识社会系统,考虑到系统动态演化的过程性,摆脱机械决定论,改变了传统社会...
-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刑法立法需要及时转变法益观念,增强新的调控手段,赋予刑法新的机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跃的立法与传统刑法观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从而面临许多新的难题,但并不会带来刑法过度干预的系统风险;犯罪化与刑法谦抑性没有矛盾,不能认为处罚范围越小越好。从总体思路上看,未来应当建立能动、理性、多元的立法机制。从具体方法上看,立法必须保持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改变目前的集中立法模式,但分散立法未必要采用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三足鼎立的方式,而应建构以刑法典为核心,以轻犯罪法为辅助,刑罚和保安处分措施...
-
作者:仰海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主体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内学者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中主体问题的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客观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应该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在1845年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双重逻辑:即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国内实践唯物主义关于主体问题的讨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逻辑,这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