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鹏颖(1)
作者单位:(1)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阳110167
摘要: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但在现代性重构、现代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面临着改变"自己的形式"的时代紧迫性。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为实践辩证法向社会工程转向或为实现社会工程对实践辩证法的补充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中介。作为社会主体人适应、依靠、改造、变革社会世界,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新形态,社会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转化形态或当代叙事方式。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辩证法的社会工程形态以战略思维实施顶层设计...
-
作者:张衔(1);魏中许(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黄少安教授等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的《人类的合作及其演进研究》(以下简称《演进》),对人类合作演进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并表达了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演进》围绕着“如何进行机制设计,使现实的合作均衡从纳什均衡解演化到合作解”①这一核心问题,从博弈目的、博弈主体、博弈动力、博弈环境四个维度,构建破解“人类合作之谜”的博弈论分析框架,概括了国际学术界解答“人类合作之谜”的主流研究思路,是一篇较为重要的学术文献。
-
作者:张新宝(1,2);许可(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720;(2)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720
摘要:尽管网络空间主权已经成为我国处理网络事务的根本指针和制度基石,但其理论价值和法律意蕴均未得到充分阐明。面对与现实空间既区分又交融的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既要坚持对网络空间的适用性,反对消解主权的"网络自身主权论"和弱化主权的"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又要根据网络空间"互联、互通、互动"的特质适时而变:在内部主权的层面上,建构基本立法权、简约行政权和类型化的司法管辖权;在外部主权的层面上,主张网络安全、平等参与、共同利用、善意合作的国际法新秩序。
-
作者:熊良智(1)
作者单位:(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成都610068
摘要:"集体"创作的早期诗歌如何发展演变成文人的创作,楚辞的诗歌生成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楚辞重复的诗句占《楚辞章句》全书诗句总数的12%左右,这并非个别的修辞现象,而是诗歌的创作方式。楚辞"重著"的言说方式,是口头文学到文人书面创作过渡的遗迹。楚辞叙述的"代言"的艺术构思方式,显示了屈原诗歌借用楚巫的仪式题材和形式。但是仪式形式和口头传统只是诗人创作的材料和手段,诗人的艺术个性和自觉的创作方式才赋予了楚辞文人作家创作的面貌。屈原在民间口头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其创造性的贡献包括骚体六言诗型的建构、骚体诗...
-
作者:朱旭峰(1);赵慧(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4;(2)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北京100089
摘要: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普遍建立是在社会政策创新的基础上经由地方逐渐扩散到全国的过程。政府间关系对社会政策创新扩散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以"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七年间(1993—1999)迅速建立的过程为例,分析社会政策创新在各级政府间的扩散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城市政府在采纳新的社会政策时,既要回应当地社会需求并考虑财政资源约束,还受到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和上下级财政关系的影响,并考虑来自同级城市的竞争压力。第二,城市政府的政策创新为上级政府提供了经验学习的机会。第三,中央命令同时向城市政府施加着直接和间...
-
作者:杜创(1);朱恒鹏(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836
摘要: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理论框架,阐释中国城市医疗卫生体制的演变逻辑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城市医疗卫生计划体制与当时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且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协调互补。改革开放以来,整体社会经济制度走向市场体制,人口特征与疾病谱显著改变,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且差距拉大,医疗卫生人员素质普遍提高,外部环境这些不可逆转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城市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传统计划体制。这期间发生的诸多问题,源于体制转变期的冲突,是渐进式改革难以避免的。因此,不能以"改革"之名退回传统计划体制,应该逐步完善新体制,使其既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
作者:王迪(1);王汉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互联网已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消费行为也随之变革,催生出新的职业模式,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的一系列论述,深刻阐明了互联网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对互联网及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国内社会学界近年来对互联网的研究逐步深入,互联网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深化和推进互联网研究是社会学对时代重大变革的呼应,重要理论和方法创新或将从这一领域产出。本期推出“互联网与社会变迁”一组文章,试图从社会学的不同视角与层面阐发这一时代课题,...
-
作者:何明升
摘要:网络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在线行为的有序化与合秩序,这需要持续地进行网民生活样态的范式化、网络合作关系的模式化,以达成网络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均衡状态。由于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的认识与时俱进,在经历了从“技术时空”到“新媒体”的转向之后越来越重视其“亚社会”特征,因此,一国对网络属性的不同定位会导致不同的思维模式并体现为相应的治网逻辑。
-
作者:孙秀林;陈华珊
摘要: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卡斯特认为,网络构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形态,全面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权力和文化进程。网络社会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和一种正在浮现的社会结构。①互联网的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传统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社会,互联网兴起以后,“虚拟社会”开始出现,在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影响下,很多议题已超出传统社会学研究范式。
-
作者:周光辉(1,2);李虎(3)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长春130012;(3)吉林大学,长春130012
摘要:公民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公民形成国家认同依赖于对现代国家的整体性特征的认知和认同,这种特征标志着一个内部存在多样性的国家是完整的独特整体。领土与国家关系的转变是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关键因素。领土逐渐具有权利内涵,是自然空间向政治空间演变的结果,并成为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和主权的核心内容。领土对现代国家的建构意义表明,领土是国家的整体性特征,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必要的测量维度。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领土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制度认同能够在国家认同层面发挥作用的必要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