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俞金尧(1);洪庆明(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2)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上海200234
摘要:对于全球化的历史,人们多关注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纽带的加强,说明和诠释人类从彼此相对孤立的状态,转向相互联系渐趋密切,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但这种关注欠缺一个重要的维度,即世界各地趋向于使用统一的时间体系的过程。事实上,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空间联系的逐渐扩大和加强,与人类为建立全球统一的时间体系作不断的努力是同步进行的。时间的标准化,既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时间是社会文化时间,时间的社会性必然导致人类在全球交往层面上所使用的时间趋同。与全...
-
作者:孙笑侠(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200438
摘要:当代中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使法院处于多元司法观碰撞的中心,司法实践要求构建中国自己的司法哲学。根据司法规律的要求,应当从规则与事实的逻辑起点上建立司法哲学,司法形式正义与司法实质正义构成司法哲学的基石范畴。根据司法标准、司法主体与司法行为这三个要素,可以发现三对并存的基本范畴,即规则至上与结果导向、职业主体与民主参与、消极克制与积极能动。当前中国司法中存在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专业权威与人民本位的关系、司法被动与司法能动的关系、司法中立与服务大局的关系、独立司法与监督司法的关系,都与这三对...
-
作者:谢永康(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天津300350
摘要:哈贝马斯将工具理性批判置于韦伯合理性理论语境中来评判,此策略无异于将启蒙辩证法预先限制在一个意义贫乏的框架之内,从而过滤掉其丰富内涵和批判潜能。一旦走出韦伯的理论框架,启蒙辩证法便可以在知性文化批判和绝对理性的元批判等层面上与近代以来的理性批判传统展开对话,并借此呈现其本来的立体结构。工具理性批判的使命在于立足于一个适当的主体性概念,克服近代理性批判的分裂,建立批判的理性与主体自我持存的统一。理性的自我批判属于形而上学,但如果其对象扩展到文化和社会层面,那么它必定也是一种人类自我审查的行为;一种适当的...
-
作者:赵义良(1)
作者单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副教授北京100191
摘要:唯物史观的精神内核内嵌于"历史具体"中,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唯心史观以精神的历史来取代现实的历史,把"世界精神"当成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其结果必将导致现实的历史被虚无化。马克思基于对劳动问题的探索通过思维具体实现了历史具体,从而跨越了思辨的深渊,打开了一条通往社会现实的道路。只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才能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由思维抽象走向思维具体,从而实证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暂时性,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
作者:袁正清(1);李志永(2);主父笑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9
摘要: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并非只是一个兴起、扩散和内化的过程。争论性逻辑和过程建构主义的关系性逻辑显示,国际规范的发展还存在起源、扩散和重塑的另一路径。中国通过规范对话、话语批判和自我塑造等机制,用以生存权和发展权为核心的人权理论体系丰富着国际人权规范重塑的实践,为非西方国家突破人权规范发展的单一路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
作者:王岩(1);魏崇辉(2)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20024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16
摘要:随着"治理"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如何立足中国实际,正确把握中国协商治理的理论及实践逻辑,成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具体到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需要实现治理话语从西方到中国的转换,形成中国协商治理话语,在实践中推进中国协商治理路径。这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的理论前提,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及其实践是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的生存土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的存在场域,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的必然主体,当代中国协商治理的客体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存在,通过协商民主实现国家治理是当代...
-
作者:徐勇(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摘要:中国道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鲜明的特点是历史延续性而不是断裂性,而延续性的主要力量在于内在的动力与活力。与西方中心主义和"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范式不同,在比较中发现中国的分析范式将中国与同一时空下的世界相应国家进行长时段比较,以发现中国道路历史底蕴中的积极元素,否定长期流行的中国停滞论。从世界历史进程看,推动创造出世界上最为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农耕国家内部。这种动力不是那种瞬间的"爆发力",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制度化动力,主要包括自主性的家户农民、内生性的政府能力和调适性的国家治理。中国发展在"持久...
-
作者:肖显静(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生物物种的完整性不同于生物个体基因的完整性,它是同一物种中的成员所共有的基因组的完整性,代表物种的本质。人类有责任维护物种的完整性,以保持物种的特异性。异源转基因技术违背了生物物种的完整性,应伦理地拒斥;而同源转基因技术一般没有损害生物物种的完整性,可伦理地接受;基因内修饰技术(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损害生物物种的完整性,需具体分析。相对于转基因技术生物物种完整性损害的伦理拒斥,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个体的肉体和精神完整性以及基因完整性损害的伦理拒斥,要弱一些。转基因技术生物完整性损害的伦理评价,应结合转基...
-
作者:聂鑫(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财产权保障是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被写入近代宪法。但随着20世纪以来法律社会化的潮流,私权不再"绝对"而受到公法的规制,财产权社会属性也为现代宪法所确认,其标志是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的颁布。传统的民生思想与现代的社会本位理念相结合,使得近代中国宪法财产权的规定在内容及体系安排上,与其他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相较有所不同。在近代中国移植西方法律的过程中,保护财产权的民法典与限制财产权的社会本位立法同时引入中国。当代不少人拘泥于所谓宪法财产权的"形式主义陷阱",将宪法财产权条款与市场经济、法治联系...
-
作者:马艳(1);大卫·科兹(2);特伦斯·麦克唐纳(3)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2)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阿莫斯特分校;(3)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摘要:吕守军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抓住中间层次剖析当代资本主义——法国调节学派理论体系的演进》的论文(以下简称“吕文”),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第一,该文对法国调节学派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