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莫纪宏(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北京100009
摘要:依宪立法作为立法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推动合宪性审查的逻辑前提和制度基础。依宪立法具有正当性基础,价值目标明确,作为立法工作的基本原则,目前制度上并未明确予以确认,但从依宪治国的价值要求和依法立法原则的制度构成审视,将依宪立法原则确立为立法工作的基本原则具有法理上的必要性和制度上的可行性。从依宪立法原则与合宪性审查的逻辑关系、依宪立法原则的价值要求、合宪性审查与合法性审查的制度界限三个维度可证明,在制度上确认和坚持依宪立法原则,有助于消除阻却合宪性审查的制度短板,为合宪性审查提供理论方案。从我国现行宪法所...
-
作者:隋岩(1);唐忠敏(2)
作者单位:(1)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26;(2)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6
摘要:网络叙事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事件、社会态度、社会情绪等的重要影响,使传统叙事理论在网络叙事中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网络叙事生成机制是理解网络传播的内在逻辑起点,事件相关体、文本集合体和具体文本作为网络叙事的有机构造,形塑了网络文本的互文性生存和动态性层累。围绕同一事件相关体,具体文本与文本集合体内的前文本、后文本、同步文本之间形成了文本意义的普遍多向共建,而文本客体、传播主体和网络群体传播语境共同架构起网络叙事意义的阐释系统。网络叙事的生成机制和生命力不仅为网络传播的活跃性提供了保障,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
-
作者:高新民(1)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摘要:国际学界当前围绕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特别是碎片化自我论兴盛所引发的探讨,不仅将“有无自我”这类经典问题推向了本领域的焦点地位,而且还引出了在没有同一性的物质性身体上,如何可能产生出具有跨时同一性的自我之类的“困难问题”。要想对这些问题做正本清源、切实有效的研究,必须从自我感而非从关于自我的预设出发。在切入关于自我的本体论和同一性问题时,必须优先解决里面的形而上学问题。同一性概念具有规范性特点,可指包含着差异性、间断性、变动性的具体同一性。据此,有理由论证自我有绵延生命始终的同一性。“自我”所要表示的是一...
-
作者:仲伟民(1);邱永志(2)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084;(2)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南昌330013
摘要:16—19世纪中日两国货币流通制度的演进路径发生两次重要分流。第一次分流发生在16世纪中下叶以降,从货币发行管理权的视角看,中国是“主导权下移”,表现为自下而上的货币称量银化,以及政府货币发行权动摇、弱化了对核心货币的管理干预能力;日本则是“主导权上移”,表现为幕府建立了政府主导的金银铜三货制度,有能力多次改铸货币、调节货币流通市场。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建立近代货币金融体制的过程中呈现出更明显的分流。中国货币金融制度不但发展迟缓,而且呈现出混乱不堪的局面,货币主权遭遇严重侵蚀;日本较早且较顺利地建立起近代...
-
作者:谢岳(1)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中国贫困治理特别是“精准脱贫”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模式”并发展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中国的贫困治理模式成功地将执政党的政治领导力转换为一种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将贫困人口的个人福利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发挥了中央权威的理性化优势,激发了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以福利分配为导向的贫困治理,是一种普遍的“人民福利”,而不是排他的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
-
作者:王春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乡村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也是需用力解决的短板、难点和重点。从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在价值、制度和结构、主体性自觉和美好生活追求三个维度上,深入探讨乡村建设推进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小康价值引领着乡村建设从经济发展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治理五个方面推进,融入国家整体性现代化发展进程;推进城乡制度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破除区隔城乡的不平等和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社会权利和机会体制,是乡村建设实践的核心内涵;而村民主体性自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则...
-
作者:李河(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技术哲学应成为当代“第一哲学”,更多关注技术向何处去、人文科学向何处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等问题。指向“身外自然”的技术无论怎样都只是“人体器官的延长”,只是人的“代理者”;但指向人的“身体自然”自身的技术则日益显示出对自然人体的“替代”作用。当代生物工程和人工智能分别代表着两条对自然人体进行“替代”的技术路线。“替代”是人类技术向后人类技术、“人类中心论人文主义”向“后人文主义”转变的核心主题,也应当成为当代“第一哲学”的第一主题。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或对技术本质的再追问,离不开对“过时的人”、“普罗米...
-
作者:刘银良(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规范分析有助于探究著作权制度的基础,并对著作权法律规范进行批判性审视。“作者—著作权”和“传播者—邻接权”是传统著作权法的两大基础,公众基本属被动角色。然而这并不能反映著作权制度的现实,亦难以全面体现著作权制度的基础法律关系。公众作为作品的使用者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应享有作品使用权,“公众—使用权”应成为著作权法的第三基础。公众使用权可在著作权法下被设置为具有救济措施的可诉性权利。著作权法的三大基础分别对应着作品的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及其各自的权利。三方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互为支持,可构建完整的著作权...
-
作者:李华瑞(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宋代土地制度问题在20世纪宋代经济史研究乃至宋史研究中都是重要议题之一。对于土地政策、土地所有制形式、庄园制度、官田问题、租佃关系、地租形态、人身依附关系等都有比较充分的讨论。毋庸讳言,近二十年来宋代土地问题研究,随同经济史研究在宋史整体研究中的比重下降也有较为明显的下滑,除了随着研究范式的变化其讨论的主旨也相应发生变化外,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讨论却有较大的争议,引起学界的关注。
-
作者:耿元骊(1)
作者单位:(1)不详
摘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历史做出了重大概括判断,即由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的个人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依次递进。①这提示我们,无论是“三大形态”还是“五种形态”,都是经典作家对人类历史宏观演变过程思考分析的重要成果。②众多学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即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