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沙红兵(1)
作者单位:(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州510006
摘要:在中西比较的参照系下,直观感悟已成为概括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与特点的标签之一。其实,古代文学批评既不缺乏也不可能离开分析性思维。这种分析性思维没有采取西方科学—哲学传统的纯智性、纯理论的形式,而是深植于古代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哲学、文化思维方式整体关联,具有自身的多元探索与表现形态。起源于先秦诸子的“推”“止”结合的分析性思维对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深远影响。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纯粹意义上的文学范畴的体认与提取;骈体文学的繁盛,把横向对待、蔓衍的分析性思维推到极致。唐宋以后散体古文流行,线性贯通、推进...
-
作者:无(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动理论和学术创新,自2021年起,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开展《中国社会科学》年度好文章评选活动。首届评选活动方案如下:一、文章遴选范围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1—12期刊发的全部文章。二、评选标准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作者:孙伟平(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上海200444
摘要:人工智能是一种尚未成熟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它在深刻改变和塑造人与社会的同时,也在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外在的异己力量。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构成了对人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各种智能系统不断取代人工作,“数字穷人”逐渐丧失劳动的机会和价值,被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排斥在外,存在变得虚无和荒谬化;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人机界限,对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等形成强烈的冲击,令“人是什么”和人机关系凸显为挑战哲学常识的时代难题。我...
-
作者:朱民(1);张龙梅(2);彭道菊(3)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北京100083;(2)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北京100085;(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26
摘要: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40多年经济结构转型和跨国历史经验,对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和细分行业的生产率收敛进行估计,预测2030年不同场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率。结果显示,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3.9%—4.5%的健康水平。随着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劳动力从工业持续流入服务业,将削弱部门间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较高的高技能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收敛速度将成为新增长动能,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这为中国积极应对当下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视野和框架。
-
作者:陈昆亭(1);周炎(2)
作者单位:(1)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昆明650221
摘要: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①他还说:“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②“要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
-
作者:申卫星(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数据权属及其分配规则不清,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制度障碍。未来应根据数据要素市场对数据积极利用的巨大需求,借助自物权—他物权和著作权—邻接权的权利分割思想,容纳作为现代新兴权利客体的数据。根据不同主体对数据形成的贡献来源和程度的不同,应当设定数据原发者拥有数据所有权与数据处理者拥有数据用益权的二元权利结构,以实现数据财产权益分配的均衡。数据用益权既可以基于数据所有权人授权和数据采集、加工等事实行为取得,也可以通过共享、交易等方式继受取得。数据需要依托具有公信力的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中间商进行交易与共...
-
作者:肖瑛(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现代化是一个“离家出走”的过程,故现代社会科学也表现出远离“家”而拥抱个人主义的倾向。但事实上,“家”从未离开西方的学术和实践。在中国,无论是在传统儒家文明还是在近代以来文明重塑进程中,“家”虽时有变动但亦未脱离其在社会和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总体性位置。因此,推进“文化自觉”和社会学中国化,“家”是一个关键的切入点。从“家”出发构建中国社会理论,不仅要将“家”当作实体,更要将其作为“方法”:一方面揭示“家庭隐喻”的多重面向,即基于血缘纽带引申出的自然情感、支配和家政,厘定它们在伦理层面的纠缠及其结果;另一方...
-
作者:胡百精(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由于舆论关乎政治合法性、权力秩序和治乱之道,先秦即形成了多重面向的舆论观:民心至上的“民本主义舆论观”、民意可惧的“恐舆观”、民智不足的“轻舆观”。这些观念一直延展至明清,强调秩序优先、价值理性优先、教化德化优先,却终难跳脱“疏堵悖论”。清末民初舆论观发生现代转型,初步标划了以舆论进化促成国族进步的观念地图,却于历史实践中遭遇了舆论“暗面”的遮覆。这一问题常表现为话语竞争转向公共对话之困,舆论、公意与公共利益的错位等。此中最紧要者,乃古已有之的舆论理性品质及其导向共识的可能性问题。
-
作者:冯国栋(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310028
摘要:在中国古代“治书之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典文献学,是以“治书”方法与技术为核心的工具学科。古典文献学在为其他学科提供可靠文本与资料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本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学术追求。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献本身,而不仅仅是整理文献的方法与技术。文本性、物质性、历史性与社会性是文献最重要的四个性质,古典文献学应该是对文献四方面性质的整体研究。纵向分析文献的历史性,横向揭示文献的社会性,将文献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起来,或可尝试建立一种整体的“活的”文献研究。
-
作者:易建平(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苏秉琦先生的社会演进理论是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作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推崇。不过,论者关于其中“古文化”“古城”和“古国”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并不清晰,关于它们与“原始文化”“史前文化”和“文明”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关系缺乏准确一致说明。有的时候,那些界定与说明之间,逻辑上还互相抵牾。而且,“三历程”“三部曲”与“三模式”三大板块描述用语不一致。“三部曲”是一个文学用语,并不十分适宜用来描述人类社会演进过程的规律。尤其是,苏先生在进行理论创新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程序。这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苏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