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彦(1);李汉林(2)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质量。工作环境是指人们在组织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工作氛围与工作状态,这种感受对其在组织中的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改善组织中的工作环境,实际上就是对组织进行治理的社会过程。从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组织中的工作环境,要考虑作为结构性背景的“嵌入性”以及作为制度载体的“单位”,把强调组织秩序与个人良好的主观感受相结合,并分析组织中的社会团结、组织中的冲突与整合、组织中的保护与包容、组织成员的参与、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与互动以及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根据这个分析框架,...
-
作者:周建波(1);曾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金融发展与创新过程通常包括新金融业态的产生、发展以及替代旧金融业态的完整周期。清末民初,上述周期在银行进入中国并逐渐与票号展开竞争、最终完全替代票号的过程中得到明确体现。近代银行首先以外资银行形式进入晚清金融市场,在甲午战争后对票号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本国银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外资银行的诱致下产生,至辛亥革命后迎来繁荣发展期,抢占了票号的大量市场,并最终完全替代了票号的金融功能,迫使票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银行对票号的替代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是近代新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新金融业态相对于旧金融业态所具...
-
作者:王兆鹏(1);邵大为(2)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中南民族大学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4
摘要:古代文学研究的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人工较难解决。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可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五大功能,为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提供了可能。数字人文研究将改变古代文学资料查询检索方式,实现从电子文献的分词定位检索到结构化数据库的分类提取,从点状检索到网状关联,从逐条拷贝到分类打包;能把传统的静态文本变为可随意组合的动态文本;能改变文学史的认知角度和方法,时间上细化文学史的时间粒度,空间上深化文学的空间层次。由数字人文激发的编年系地并重的...
-
作者:张越(1,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摘要:“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语境中的一个独特案例。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这一争论,但该文的最初目的并非与苏联学者叶菲莫夫展开论辩,而是旨在纠正旧版《中国通史简编》的“缺点和错误”。范文澜所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而不是“貌似”、“历史的具体事实正是有和无的根据”,不仅是他在争论中所持的基本观点,更是他致力于纠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时所提示的基本原则。范文澜慎重考察斯大林民族定义和苏联史家观点对解决中国历史问题的适用性,基...
-
作者:王俊(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哲学系,杭州310058
摘要:胡塞尔的现象学包含了两个向度的统一:一个向度是具有绝对性、统一性的普遍哲学,一种普遍的意识学或存在学;另一个向度则是对直观的、当下的、活生生的实际性经验的描述。由此,存在于整体性和多元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同一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张力得到了统一。这种具有非现成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特征的现象学为一门跨文化哲学奠基,也使得现象学与汉语思想传统的结合成为可能。今天汉语现象学在跨文化理解和中西思想资源的“共创性”上成为世界现象学和汉语哲学的典范之一。一方面汉语思想资源借助于现象学方法以“如其所是”的方式得到表达,从...
-
作者:丁帆(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23
摘要:“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当代性”在对“现代性”的延展与修正中不断完善自身,这种理论坐标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嵌入文艺创作与批评,使作品内涵和审美意义具有“前瞻性”和“真理性”。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需从前置的“现代性”过渡到创新的“当代性”,延展“现代性”的合...
-
作者:高奇琦(1)
作者单位:(1)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上海201620
摘要:智能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也必然深刻影响并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构一种平衡型国家,其要义是国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至少在资源丰富、共识达成、充分回应等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重要助力;但亦在安全风险、公民隐私和公平难题等方面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技术以及多中心化特征等,则为解决安全、隐私及公平难题提供了思路,从而为智能社会中秩序系统、赋权系统与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提供支撑。作为程序智能,人工智能...
-
作者:唐宜红(1);张鹏杨(2)
作者单位:(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贸易保护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产生和蔓延,平抑经济波动成为抑制贸易保护的重要途径,而全球价值链(GVC)形成的利益关联使得GVC降低全球经济波动的作用备受关注。基于包含经济波动参数的最优关税模型,从经济波动视角探究GVC嵌入对贸易保护的抑制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发现:GVC嵌入对贸易保护存在抑制效应,平抑经济波动是GVC嵌入抑制贸易保护的重要机制,且GVC主导型国家的GVC嵌入通过平抑经济波动对贸易保护具有抑制作用,而GVC跟随型国家通过该机制对抑制贸易保护效果不显著,甚至还可能会加剧经济不稳定,引致贸易保护。随着一国GVC主导能力...
-
作者:宋亚辉(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营利”这一概念是贯穿中国法人法的一条主线,其含义由二要素构成:一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二是将利润分配给出资人。以此为标准,《民法典》区分了营利与非营利法人,并将法人性质与其组织形式捆绑,采用特定的组织形式意味着只能从事特定性质的行为,法人“身份”直接决定了其“能力”。此举旨在遵从公法上的法人区分登记管理体制,维持了公私法体系的融贯性,但却束缚了营利法人的权利能力与社会活力,在私法上的体系效应不佳。这一问题在大陆法系由来已久。作为两大立法例之一,日本法较早采用的营利与公益法人分类经历了艰难的改革过程,但始终...
-
作者:李禹阶(1)
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在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中,主持宗教祭祀的巫大都为男性。他们既是氏族、部落中掌握神权、军权的首领,还是聚落秩序及原始道德的维护者及知识文化的掌握者。随着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巫师兼首领的贵族群体以神权和王权的力量,逐步占有并控制公共资源,由此促进了早期分层社会向早期国家的转型。随着颛顼宗教改革,原始宗教逐渐演变为等级化、家族化的“宗自为祀”的祭祀礼制。商周时,专门的巫师、贞人群体逐渐分化为巫、祝、卜、史等角色。女巫群体则从这时出现,而以女巫为牺牲以贿神、赂神成为一种专门职业。西周时期,传统“巫王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