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傅广宛(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2249
摘要:政策数量变化的“背离现象”表明,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问题的构建基础在2014年已经开始发生转换,较早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目前,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内容的调整方向在于改变结构性失衡和提高前瞻性。提高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政策的绩效,需要尽快实现由阶梯式政策过程偏好向均衡式政策过程偏好的转换。政策工具选择模式是否向着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的方向衍变,取决于政策对象、政策环境及政府的威权程度等要素之间的互相调适。治理模式以公共政策为表现形式,透过公共政策的运行,能够观察和描述治理模式。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
作者:倪世光(1)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家庄050024
摘要:西欧中世纪战争的总体特征是频发并持续向外扩张,这种战争总体特征与规范骑士群体的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在促进骑士及骑士军队成为专门化的军事力量并使其参与封建战争进程当中,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与思想文化等方面形成了常态化支撑机制。在这种支撑机制作用下,骑士及骑士军队最终成为西欧中世纪战争频发和向外扩张的主角。对中世纪战争总体特征及其社会成因的综合性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特征,认清西方近代以来世界争霸战的历史脉络。
-
作者:李伟昉(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开封475001
摘要:创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既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历史逻辑的必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文化自觉程度,体现了中国学者为世界学术作出贡献的远大志向。对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等核心问题的争论,是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引人注目、最持久的焦点。其突出特征表明,中国学派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创新都是在激烈争论中实现的,彰显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深层次的文化自信诉求。客观辩证地审视跨文化研究和阐发研究,正视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既有利于中国学派可持续健康发展,又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
作者:刘晓力(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在广义涉身认知理论的背景下,对认知科学最具代表性也是当前最为活跃的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三条路径几个焦点问题的考察,能揭示出这些路径所面对的理论困境及其可能的出路。对于认知心理学的表征问题而言,除了命题式表征,可以承认以身体为基础的知觉表征作为原初表征在基底层提供认知与行动的因果说明;对于脑神经科学而言,主张破解意识难题可行的路线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综合研究;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倡导借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去建构心智的认知架构,未来既满足人类价值也兼顾机器利益的可信赖的道德主体应当是...
-
作者:胡明(1)
作者单位:(1)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广州510006
摘要:科研经费资助由权力管制转向合同规制,治理创新是契合科研合同规制的必然要求。推进科研经费有效治理,应厘清科研合同属性,但将其定性为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抑或组合合同,都难以解决科研经费治理的难题。纵观科研合同性质的全貌,将其定位为公私融合合同,合于合同背后承载的科研关系特质与科研合同规制的演进脉络。科研合同规制应遵循科研自由的法秩序,建构与合同属性相适应的功能性规制模式,打造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创新体系。科研合同功能性规制的制度化,既应补充同具拘束力的非合意要素,又应实现合意要素的再造,形成内容系统、逻辑清晰...
-
作者:刘同舫(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寻求和探明劳动正义的本真内涵与现实表征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叙事的始终。马克思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解放的本质需要,在审视人类劳动与人类历史的相互关系中阐明了劳动正义与生产正义、社会正义之间的层级结构,确立了劳动正义在这一结构中的逻辑先在性,并确立了作为劳动正义前提的自由向度和解放维度。唯物史观与现代性批判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论述劳动和正义命题时的基本遵循,他从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角度对劳动的“非正义性”进行历史解构与前提批判,批判了“资本正义”“经济正义”的非正义性实质。马克思揭示了劳动与资本及其衍生...
-
作者:尚永琪(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宁波315211
摘要:汉唐是奠定中华形象认同核心内涵和凝聚力的重要王朝,也是东亚古代世界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强的两个王朝。西汉王朝在开通西域过程中对国马资源谱系的完善构建,提高了汉代国家疆域管理的移动性能力,保障了汉王朝的幅员辽阔,奠定了“汉”国号的核心文化凝聚力。唐王朝踵继秦汉北朝而充分发挥了“胡苑之利”的地理资源与技术优势,促成恢宏壮阔的大唐气象,并持续影响了周边古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扩大了汉文明儒家文化圈的世界影响力。“汉唐气象”的生成,是以成熟丰繁的中华古代文明积淀的深厚辐射力为基础的,而以国马资源演进为基础、以高度移动...
-
作者:熊明辉(1)
作者单位:(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广州510275
摘要:语用逻辑属于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其演进过程可概括为“两进路”“三方案”和“四阶段”。“两进路”分别是规范描述型的趋语用化进路和描述规范型的去语用化进路;“三方案”是指零语用的演绎逻辑方案、准语用的归纳逻辑方案和语用化的非形式逻辑方案;“四阶段”是指“语用开端”“去语用化”“准语用化”和“语用回归”四个阶段。迄今为止,语用逻辑学的两条研究进路似乎一直在互不理解地独立发展着,其核心问题即是如何处理语用问题。因此,语用逻辑的深度拓展需要融合两条传统研究进路,开辟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作者:卜祥记(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资本论》具有多样化的理论定向,并在后世解读中呈现出经济学、哲学、政治哲学等多样化的阐释维度。作为两种最具有影响力的阐释方式,对《资本论》的经济学理论定向和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不仅各具理论合理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基于经济学理论及其技术层面的《资本论》研究致力于完善与推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地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但是,由于对马克思哲学基本性质认知的差异性,因而在《资本论》的哲学理论定向的阐释维度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解释方案。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
-
作者:李建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托尔斯泰是路遥崇敬和效法的作家。他悉心阅读这位俄罗斯大师的所有重要小说作品,从中吸纳了丰富的经验。他通过阅读托尔斯泰的“文学书简”来了解其文学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认知和文学修养。托尔斯泰强调“态度”的意义,视之为影响文学写作的决定性因素。路遥认同这一观点,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小说创作。通过梳理托尔斯泰和路遥的文学观点、分析其写作经验,可以发现:他们在塑造自我形象的理念、热爱人和生活的精神、以同情和肯定的态度塑造人物三个方面,存在垂直向度的影响关系和平行向度的相似性。这彰显出一些基本认知和判断,即文学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