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光权(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刑法立法需要及时转变法益观念,增强新的调控手段,赋予刑法新的机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活跃的立法与传统刑法观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从而面临许多新的难题,但并不会带来刑法过度干预的系统风险;犯罪化与刑法谦抑性没有矛盾,不能认为处罚范围越小越好。从总体思路上看,未来应当建立能动、理性、多元的立法机制。从具体方法上看,立法必须保持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改变目前的集中立法模式,但分散立法未必要采用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三足鼎立的方式,而应建构以刑法典为核心,以轻犯罪法为辅助,刑罚和保安处分措施...
-
作者:仰海峰(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主体问题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内学者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哲学中主体问题的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客观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问题,应该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在1845年实现哲学变革之后,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着双重逻辑:即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逻辑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国内实践唯物主义关于主体问题的讨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逻辑,这是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
-
作者:陶飞亚(1);李强(1)
作者单位:(1)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使在华西教成为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民间团体,迫使官方对教会从查禁变为保护和治理。因长期禁教及缺乏对西教的清晰认知,清廷仍从异端角度笼统地处理基督教问题。道咸两朝官教渐有接触,双方关系因当时战局时松时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全面开放传教,民教冲突频发,多数官员同情反教、治理消极。天津教案后,教会迎合中国发展需要,改善自身形象,部分官员渐以务实态度处理民教事务。长江教案后,朝廷肯定教会"善举",双方沟通加强,官方政策随内外形势的震荡,从过分向教会倾斜突变为激烈排教。庚子反教双方创巨痛...
-
作者:王擎(1);田娇(2)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成都610074;(2)重庆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重庆400054
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监管部门面对的重大课题,更严格监管资本的巴塞尔协议Ⅲ应运而生,但其在中国的实施效果有待观察。基于中国经济金融特点构建的DSGE模型,包含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在内的居民、银行、企业和政府四大部门,通过使用1998—2014年中国数据估算校准参数,在全要素生产率、住房需求、货币供应、基准利率、消费贷款违约率、企业贷款违约率的外生冲击下,分析银行受到提高资本约束要求时,系统性金融风险传递的运行机制。结果发现,在资本约束下,缘于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经历三个阶段的...
-
作者:王福华(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司法成本既体现着正义分配的一般性原则,也展示着国家、当事人和市场间的合作与博弈。在整体上对民事司法成本解构,而非将其限缩为诉讼费用进行局部的观察分析,能够为审判成本和诉讼成本的分担找到正当化根据,并厘清公共成本与私人成本的界限。以此为基础的司法成本第一层次分担规则,致力于在国家司法公共资源投入和当事人诉讼负担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以诉讼成本在当事人之间的分配为核心的第二层次成本分担规则,则既要为诉讼费用的分担设定公平正义目标,也要兼顾成本机制对诉讼制度的调节功能,在整体上促进司法制度的完善。司法成本第三层...
-
作者:郭贵春(1)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科学研究建构出意义世界,科学哲学对该意义世界的生成与建构进行再反思。科学哲学研究的本质功能之一,就是在科学解释或说明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理论意义的建构。失去了这一点,科学哲学就丧失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如何实现科学理论意义建构的途径或方式,则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所面对的重要难题。语境基底上的意义建构思想将是比较有前途的科学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一。立足于语境实在论的立场去审视科学研究中意义建构的走向,把握意义建构的内在结构,理解意义建构的语境化特征,探索意义建构的计算化趋势,才有可能发挥语境结构的整体化功能,把形...
-
作者:孙克强(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
摘要:宋代是诗学的高峰期,词学的发展也相当迅猛,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就宋代诗学与词学的整体关系来看,主要是诗学对词学影响日益深化的过程。随着词体的演进以及"以诗为词"实践的深入和扩大,词学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诗学思想的影响,逐渐改变着自己的词学观念。就诗学影响词学的过程来看,经历了以诗教思想批判词体、以诗学理念解释词体,进而形成了融入诗学思想而又注意到词体特征的新词体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学家对词体的认识逐渐更新且深化,至南宋中后期新的词体观念基本成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作者:何大安(1)
作者单位:(1)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和理解 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关于理性行为研究的拓宽和加深,是在其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框架的不断完善中展开的。这里所说的分析框架包括假设前提、分析范式和分析方法。不同经济理论对选择动机、偏好、认知和效用等的不同解读,通常与其特定的分析框架相对应。无论是以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
-
作者:孙利天;韩庆祥;乔瑞金
摘要:随着中国的崛起,学术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阐释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中国道路结合了起来,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哲学的进步。对于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克服一种文化的障碍,确立起重新发现中国的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这就意味着,在当今多元化世界,我们必须在超越决定论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确立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并寻找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发展空间。这正是我们讨论现代性的中国内涵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动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介入性和在场性正在于为中国现代性概念的生成和体系建构提供思...
-
作者:乔瑞金
摘要:著名系统哲学家贝特兰菲指出,如果你想了解当前学术研究的一般趋向、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以及所持的基本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目前学术界最流行哪些词汇。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社交媒体使用频度最高的一类词汇是现代性及其衍生词,这是一场持久的现代思想操练,对它的研究、分析、批判与战略建构成为时代的聚焦点。这一状况的出现,源于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人类生存与未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