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富强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波澜壮阔的技术革命的开展以及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西方社会科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重要边缘学科的人类学也不例外。英美两国是人类学的发源地,也是当今人类学研究最为发达的地方。本文拟对当代两国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一、研究的专门化倾向和理论的分化早期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研究希腊神话的意义、种族和文化的关系等等。现在,人类学虽然还研究人类历史、人性和人类的生物性,但随着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
-
作者:龚勉知
摘要:该书是第一部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它的最大特色,不仅表现在以专著的形式对黑格尔的观点作了必要的介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的论述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发;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某些论点的创新上。首先,作者不限于从政治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来论述这一方法,而是力图从科学史和认识史的丰富材料出发,来展开对这一方法的论述。这个研究角度的转换,体现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近年来,学术界有不少论著阐明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
作者:盖国梁
摘要:周振甫先生是出版界的著名编辑,以古典文学理论研究称誉学林,一生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周先生选注的《李商隐选集》,是一部能代表周先生在李商隐研究上的积学素养和反映他的研究新成果的学术著作。李商隐是唐诗繁荣发展期的最后一位有杰出成就的诗人。他集成、熔铸前人的艺术经验,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富于情感涵蕴而有着极大艺术魅力的诗篇。然而,商隐诗迷离恍惚,旨意遥深,千百年来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聚讼纷纭、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更激起了研究者的探讨热情。唐以后,研究商隐作品,为其作笺释评...
-
作者:品越
摘要:科学是什么?传统观点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人们据此构想了各种关于科学体系的逻辑结构的理论。这方面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与此相峙,英国学者贝尔纳和保加利亚学者T.H.伏尔科夫等人则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一种"产生知识的社会活动"。人们据此应该构想出怎样的理论呢?据笔者所知,国内外这方面的论著尚付诸阙如。刘大椿同志的近著《科学活动论》,可谓填补空白之作。全书紧紧围绕科学社会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层层展开,蔚然构成完整体系。
-
作者:丁畅敏(1);房郁琴(2)
作者单位:(1)山东省金融学会;(2)山东省金融研究所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运用利率杠杆来调节经济运行的问题。认为信贷资金具有生产平均利润的手段的属性;利息是利润的分割和独立化,企业必须用利息和利息以上的利润这两个不同范畴来预测资金效益和考核经营成果;银行利率应按平均利润率确定,并利用时间价值原理制订差别利率,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利息水平还应根据资金供求情况加以调整。作者还认为,在逐步开放资金市场的情况下,应当建立起由中央银行作用于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由各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作用于市场的三级传导的利率机制,进行有计划调节。为...
-
作者:叶显良
摘要:该书是作者继《孙中山哲学思想》之后的一部新作。这两部书相得益彰,是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思想的可喜的成果。朱执信的一生,是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政治上,他积极参与、支持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而进行的武装革命斗争,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充分体现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在思想上,他始终不渝地拥护、阐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同改良派、调和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
-
作者:李光远(1)
作者单位:(1)《红旗》杂志社
摘要: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商品概念只适用于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关系。要说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需要发展原有的商品概念。作者分析了对商品概念的各种不同的理解,提出"商品是在交换中双方计较其劳动补偿的产品"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交换劳动产品时所以要计较劳动的补偿,是因为劳动者要计较自己的劳动报酬。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这个特点是由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是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关系的根源。文章还探讨了怎样更准确地理解劳动价值学说的问题。
-
作者:王振武(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学院政教系
摘要:刘长林同志在《论信息的哲学本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的哲学本质,读后使人颇受启发。然而,我觉得该文的基本观点值得商榷。文中,刘长林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信息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从这一前提出发,他认为申农的信息定义有局限性,是实得信息概念,'如果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存在着主体对几种可能性的选择问题,信息的获得必须减少主体的不确定性;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即信息的存在以与主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前提;
-
作者:季卫东(1);齐海滨(2)
作者单位:(1)日本京都大学;(2)北京大学法律系法理教研室
摘要:应用系统论方法进行法学研究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它的出现使法学方法论这一重要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凸现出来。本文对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及其局限作了介绍与分析,指出它面临若干技术性难题。作者认为,从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来看,系统论方法尚不足以成为支配性的全方位研究方法。作者还从法学认识论的特殊视角重新透视了法学方法论问题,指出法律"应当怎样"与"实际怎样"是法学认识论的发展线索,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应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我国法学理论应当注意区分法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
-
作者:郑杭生(1);李强(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这一看法是以对社会运行区分为良性、中性和恶性三种运行类型为基础的。作者在文中着重论述了区分社会运行类型的三个主要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