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马自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韦柳并称是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关系到韦应物、柳宗元诗歌的地位及其美学意义。本文认为韦柳诗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他们的创作倾向代表中唐诗交前期诗歌的发展趋向,在诗风转变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诗风承袭了自陶渊明以来的清淡一派诗歌的总体风貌,且有了新的发展。其总体特征是"高雅清远",同中唐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相比较,可以看出韦柳有其独特的风格,足与元白、韩孟并立于中唐诗坛,而自成一派。韦柳诗风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也占重要地位,这种风格蕴含着中国诗画的一种审美理想,具有艺术尺度...
-
作者:陈望衡(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和美学是谐和、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伦理为核心,伦理学带有美学的色彩,而美学又通向伦理的境界。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伦理学侧重于将"天"义理化,中国美学侧重于将"天"情感化,其内在意蕴相通,都把宇宙人生看作流转不息的大生命。在善美关系上,儒家、道家都强调善美的统一。在情理关系上,中国美学的三大理论"诗言志"、"比兴"、"风骨"都强调情理的统一;中国伦理学虽有"天理""人欲"之辨,但基本倾向是据理纳情,与美学的据情纳理相一致。
-
作者:施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讲史学理论,只注意学习外国的东西,而忽略了学习中国史学传统的优秀遗产。为了促进新史学的发展,必须将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维新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探索与讨论。作者指出,我国传统史学中早出现了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那就是讲求"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的"实录"论。传统史学中的"经世致用"论,则是讲史学宗旨的根本问题。继承和发扬"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可以古为今用,免遭历史盲人之讥。史学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才、学、识三长,在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的基础上深化对史学的理解。正确地处理好史学传统与维新的...
-
作者:陈波(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意义理论是当代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共同的中心论题,而专名和通名的意义是意义理论首先必须加以探讨的。作者在批判地考察两种主要的专名和通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任何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有涵义无所指或有所指无涵义的名称是没有的;(2)一组或一簇而不是一个摹状词构成名称的涵义;(3)名称的所指是由其涵义决定的;(4)名称曲涵义是从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所构成的因果历史链条上获得的;(5)名称的涵义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在一系列社会交际活动中逐渐获得的。
-
作者:尹鸿(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对弗洛伊德主义在20年代给予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意义、特点、其后的发展和嬗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弗洛伊德关于性欲本能的理论,关于性欲与文明和变态心理的理论,关于梦和自由联想的理论等,作为一种文化观念都曾对我国"五四"浪漫文学发生过影响,并且被纳入当时反对封建传统、主张个性解放的历史潮流当中。文章对这种影响积极面和消极面作了具体分析,并指出由于中国的历史条件,在20年代后期迅速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
作者:孔令平(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要:建国以来,摩尔根在其《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概括的人类社会进化模式通过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在我国学术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乃至开创了我国史前史研究的新局面。1978年以来,我国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展开了对摩尔根模式及其一些具体论断的讨论,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已发现,摩尔根模式在束缚着我国史前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场讨论大有益处,但在讨论中还存在一个如何实事求是地对待摩尔根模式的问题。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在西方,从1905年开始,对于摩尔根模式的讨论已进行了80多年,至今在那里也存在这个问题。
-
作者:叶小文(1)
作者单位:(1)共青团贵州省委
摘要:本文分析了变革社会中社会心理的转换、失调与调适问题。作者认为,社会心理直接敏锐和朦胧无序的品格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秩序起着显性和隐性的两重作用。而经济体制转换中的矛盾,使社会心理机制转换面临着一系列二难抉择。作者指出,研究经济体制转换中出现的失范,应追溯到社会心理的失调。这种失调可以划分为由里及表的三级。作者主张,针对社会心理的三级失调,应该相应地进行由表及里的三级调适。
-
作者:程溯洛(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回鹘是我国中古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原名回纥,于唐朝中期后自称回鹘。后为黠戛斯所破,其余众分三部西迁。五代、北宋时,称西迁河西之回鹘为"回鹘"。《宋史》有传。但是记述简略,且有谬误。本文根据有关史料,详加考索,订正了《宋史·回鹘传》中的某些误载,并论述了回鹘发展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
-
作者:孙立群
摘要:为推动中国社会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10月推出首批《社会史丛书》,刘泽华教授主编的《士人与社会》(先秦卷)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大陆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以翔实的材料对知识分子的形成、发展、历史作用、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观点鲜明,使人耳目一新。比如知识分子的形成问题,作者没有沿袭传统说法,将脑力劳动者统统划归为知识分子,而是根据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提出。
-
作者:蓝永蔚(1);韩志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本文考察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股份经济的主要变化、基本制度和成功经验。作者认为,二战以后日本股份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股份资本原则从法定资本制转向了授权资本制;在持股结构中,法人持股率不断上升,个人持股率不断下降,个人持有的股票出现了高度分散化的趋势;在权力结构中,董事会的权力不断扩大,股东大会出现了"无机能化"的趋势。作者通过对股份公司的设立制度、会计制度、股票发行制度、股票上市制度、企业内容公开制度和股票交易制度的考察,指出二战以后日本股份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形成了一个完善曲促进经营者成长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