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定夷(1)
作者单位:(1)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科学进步的目标是中外哲学界争执不休的大问题。西方许多科学哲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建立了自己的目标模型,本文提出了"实际的可检测性目标模型"。这一模型含有以下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要求:1.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匹配;2.科学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和逻辑简单性;3.科学在总体上的实用性。作者对上述三点从理论上作了详尽的阐释,并以光学中的波动理论与微粒说的发展为例作了辅助性说明。最后,作者用自己的理论对劳丹的"科学进步的解决问题模型"进行了剖析。
-
作者:王干才(1)
作者单位:(1)西北政法学院马列所
摘要:本文对颇有争议的矛盾范畴作了较深入的辨析。作者认为,矛盾范畴在认识史上经历了一个主要是实体范畴向关系范畴的嬗变过程;科学的矛盾范畴应是一个关系范畴而非实体范畴,它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具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必须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这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矛盾,不能因为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相同而否认辩证矛盾的科学性。由此作者对那种主张把"不确定性升华为对立统一规律的精确表述",以取代矛盾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
作者:方立天(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指出儒学和佛学所探讨的对象都是人,它们都对人生价值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说明,人生价值观是两家思想的核心。儒家主张现实主义,佛教主张出世主义,由此在对待人的地位、生命、生活、理想、生死等问题上,两家有相异甚至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儒佛在突出道德价值的重要意义、重视内向自律的修养方法和强调人性本善等方面,又有相近、相通之处。儒佛的人生价值观是古代东方学者对人类自我反思的认识成果,在弃除其中的等级观念、出世主义和轻视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等内容的同时,还应该有分析地继承它们重视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的合理因素。
-
作者:胡代光(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中,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某些方面如推理分析,测算技术、管理手段等是可以的,但不能盲目推崇,全盘照搬。我国的经济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反对国有企业私有化。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由所有制产生的,归根结蒂是管理体制问题。文章详细评析了"财政赤字无害论"、"通货膨胀有益论"和"市场万能论",指出这些论调是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不符合我国国情。西方国家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可借鉴之处,但二者如何配合,西方经济学也没有解决。我国要使微观放活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应有计划地确立相对价格体系和合理...
-
作者:钱文忠(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东语系
摘要:马鸣在古代印度佛教史与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他的《佛本行经》一书更是名闻遐迩的杰作,其汉译本是我们今天研究佛陀生平的重要资料之一。国外学者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佛本行经》的研究。但是,他们的兴趣主要在梵文本上。作者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汉译本为参照,在本领域中第一次将现存梵文本进行系统归类,对比研究了梵汉专名的对应情况,并考察了汉译本的来源,填补了我国在马鸣研究领域中的空白。
-
作者:于光远
摘要:本文认为,建立和发展新学科是科学发展中的一种合乎规律的现象。所谓新学科,就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正在建立的学科。在我国,新学科要有独创性,同时也要有社会主义的和中国的特点。作者从我国近年来已经建立或尚在酝酿中的众多的新学科中,选出"生产力经济学"、"聪明学"和"社会主义社会团体学"三个典型例子,分析了建立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学科中容易遇到的几个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1)特定而明确的研究对象;(2)该学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3)该学科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4)该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
-
作者:韩明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概括回顾了我国社会学十年来恢复发展的简要过程和成果,论述了费孝通教授所领导的"小城镇和城乡发展研究"工作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学学科建设作出的贡献。文章认为,这项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小城镇和乡镇工业发展模式理论——为中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道路。文章还指出,在这项研究工作中,通过长期大量的调查实践,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也有了新的突破。
-
作者:钱大群(1);李玉生(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法律系
摘要:《唐六典》究竟是一部"行政法典",还是官修典籍,学术界争议颇大。本文从法学角度研究《唐六典》的性质,认为以《周礼》为模式的《唐六典》,内容限于国家机关的组织编制,引入的令、式、礼不具体、不完备,还排斥了"格"的规定,加之不具有在行法律的特征。所以,它只是以国家机关及职官为纲目而抄摘在行令、式的有关内容、显示有唐一代制度盛况为目的的一部官修典籍,它不是作为行政法典在行用,而是作为极重要的典籍被征引。针对后世研究中的误解,作者也通过较为详尽的考辨作了匡正。
-
作者:胡钧(1);侯孝国(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公有制和商品经济无论在深层的本质利益关系上还是在表层的经济运行关系上,都存在着矛盾,二者不可能天然一致。同时,公有制和商品经济的矛盾也并非不可克服,在一定条件下,商品经济可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正象商品经济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一样,它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要受到公有制的修正。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处于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表层地位,改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等劳交换的原则,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要求。
-
作者:易建平(1);赵文洪(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定量分析方法用大量数据推算列举了美苏核对抗和战略防御可能采取的9种类型策略,最后推出美苏战略防御的三种可能发展路线,以及可能出现的三种核战略格局,并预测了美苏战略发展的趋势,对核战略和战略防御研究者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