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崇温(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世界主题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和斗争的形式也由争夺军事优势让位于争夺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与科技优势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顺应时代潮流,重新考察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以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准则,并把它贯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划时代的重大贡献。
-
作者:沈立人(1)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当前通行的经济思想史,主要是讲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至于中国的经济思想史。
-
作者:李鸿宾(1)
作者单位:(1)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中亚地区在中国古代被贯以“西域”之称。有关该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因文献缺佚而不被世人更多地了解,以致成为世界历史研究中的近乎空白之处。自上个世纪后期西方探险者东来并盗走大量文物,此地遂引起学术界逐渐重视。国内外相继有多人投入精力对之进行研究。我国最近十几年来对西域史的研究进展尤著,有些课题相当深入,已获阶段性成果。但中古时期活跃于该地的几支重要势力如唐、吐蕃和大食(阿拉伯)之间的活动,则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均少有人涉及。日本学者森安孝夫和美国学者白桂思在80年代中期先后发表文章著作,对上述势力尤其是吐蕃...
-
作者:戢斗勇(1)
作者单位:(1)佛山大学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过去,对中国哲学是否存在唯物主义传统的问题,学术界许多人心存疑虑。其原因大致是一方面认为唯物论唯心论之分,是由胡适以来套用西方哲学的分析模式,中国难有像西方那样明确以物质为本体的哲学家;另一方面是以往一讲哲学传统,习惯于开口就是孔孟老庄、程朱陆王,有的只是“道统”,没有唯物论传统的一席之地。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许多哲学史家。
-
作者:黄朴民(1)
作者单位:(1)北京军事科学院战略部
摘要:陈剩勇先生的《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以下简称《崛起》)是一本对夏史以及中华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提出系统新见的力著。 夏史研究与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是相互依存的。近年来,由于地下考古的发现增加以及研究者的努力,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这一研究背景之下来看《崛起》一书,其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站在大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明递嬗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规律,对夏代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属性作出了独到的诠释。 对夏文化起源地以及夏朝前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的重新确定,是《崛起》研究...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海南省行政学院
摘要:本文向我国学术界介绍一位靠自学成才,研究门捷列夫科学方法论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中年学者王克强先生的学术贡献。作者对凯德洛夫和王氏的“门捷列夫学”研究分别做了简介和评论,从比较中对王克强的成就给予“青胜于蓝”的评价,并得出要从凯氏和王氏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必须突破传统苏联哲学模式的结论。
-
作者:赵剑英(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怎样看待人的个性?如何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是人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向人们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沈建国同志著的《人的个性论》(以下简称《个性论》)一书运用哲学思维,结合现实实践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和要求,力图对上述问题作出系统深入的探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不断综合和分化的今天,人的个性问题已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个性论》一开始便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视角,即以哲学的思考方式去探究个性问题。哲学的思考方式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动态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观与方...
-
作者:王铁(1)
作者单位:(1)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对马克思社会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宝藏进行挖掘和提炼,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常向群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的出版,是在这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不仅凝聚了著者个人的心血,也汇集了我国几代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者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水平。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抓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了把社会看作一个过程,以现实的人为其社会分析的逻辑起点,以社会经济形态为其基本分析模型,以唯物史观为其主要分析工具,以人与社会和自然及其关系为...
-
作者:邬沧萍(1);穆光宗(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人口发展的新情势进行了理论的和对策性的研究。本文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低生育目标的实现,现代人口转变的趋于完成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问题的终结。首先,中国低生育的实现有其特殊性,是不稳定、不平衡、也不彻底的,生育率转变的任务并未完成;其次,伴随生育率的下降和转变,我国人口问题的焦点开始从高生育率带来的挑战转向人口老龄化及其它和低生育有关的问题。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人口问题转型期。从人口再生产规律角度看,中国人口控制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越少生越好,也非生育率越低越好。最优的...
-
作者:蔺子荣(1);王益民(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仅有其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且必须以本国的民族文化为根基。基于此,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传统文化网络与作用机制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等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现代市场经济原则三者融为一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与伦理道德基础,从这种新发展观所产生出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既不同于西方式的也不同于日本式的市场经济,它的性质由其与社会主义原则、中国文化特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规定,作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