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潘富恩(1);东方朔(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哲学系
摘要:柯林伍德曾言,任何历史都可以归结为思想史,而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嬗衍和变革的探究本身更是饱含着哲学的关心。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对历史的解释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取向,其一是从历史进化的层次上解释历史,追寻何缘何因促使历史的进步发展,并藉此把历史视作客观进程之展开;其二是从存在的层面上理解历史,历史呈现为多元性。而文明和文化的范畴凸现为一种价值蕴涵来面对和回应时代的挑战;其三是从历史发展的超越信仰来解释历史。
-
作者:刘志彪(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获得了显著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我国的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以求逐步符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体制和规范。国内学术界对国际贸易政策也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总的来看,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系统,甚至还有一些理论“误区”,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外贸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在吸取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国际贸易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该书的出版,对...
-
作者:黄楠森(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黄明理同志的《现代科学的大历史观——唯物史观的现代形态》,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是要发展唯物史观,而且不是在某些原理上局部发展,而是在总结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完整的现代形态。这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作者的大胆和理论勇气、严肃认真的态度、巧妙的构思和严密的论证都是值得赞许的。且不论作者的观点能否成立,就是这种创造性的探索本身就值得哲学界重视和评说。
-
作者:王守昌(1)
作者单位:(1)华南师范大学哲学所
摘要: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先驱,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罕见的一位思想受到截然相反评价的哲学家。反对者说他的哲学是“最最荒诞不经的假说”;赞同者则称之为“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他以很高的评价,认为斯宾诺莎哲学是他那个时代哲学的最高荣誉,是近代哲学史上“辩证法的卓越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作者:叶小文(1)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民族宗教局
摘要:本文就我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解决社会总问题的科学纲领,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纲领。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提出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作者认为,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当前民族工作要紧紧围绕促进发展与维护稳定来进行。在发展方面,民族工作要抓住一个根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在稳定方面,识别和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事端要高举两面旗帜——维护人民利益,维...
-
作者:黄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由当代中国出版社推出的《毛泽东方法论导论》在其“前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它内在地要求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哲学思想是这一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使之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毛泽东哲学思想中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在实际斗争中起指导作用的世界观—方法论,即把这个世界观转化为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方法论体系。
-
作者:胡乃武(1);韦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必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缩小。区际差异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但其过大会导致产业结构断层、收入分配不公、区际贸易受阻、消费过度与不足并存等,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地方政府应列为在中央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一级经济主体。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区域政策应当是“中性”的。文章强调,应以产业倾斜政策取代地区倾斜政策。
-
作者:张积家(1);杨春晓(1);孙新兰(1)
作者单位:(1)烟台师范学院
摘要:本文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野以及现在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必要性,其意义在于:(1)有助于准确概括认识的心理过程;(2)有助于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完善;(3)有助于我国心理学与世界心理学的联系与统一。
-
作者:王思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40年来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的经验与不足,指出改革以来社会工作及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体制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文章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应采取政府与社会责任共担的模式;同时,中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着本土化与创新的双重任务。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是训诂学的两个重要研究方面。探求词源属于语言词汇的本体研究,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操作方法;而阐释词源必须从文化历史的背景上加以证明和阐发,已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超出了语言的本体研究。本文就探求词源意义的操作方法和文化历史背景对阐释词源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最后还对文化语言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