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林飞(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民工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指出今后10年内“民工潮”继续扩张的风险有可能增大。为此,作者提出了“民工潮”源头降压的对策性建议,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见解。
-
作者:林后春(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公共生活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综合性产业部门或生产部类,农业基础设施是基础设施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此,作者分析了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并将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子项单列出来)之间的交换关系,揭示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不足的重要原因。文章主要运用单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本世纪末部分主要农业基础设施的最低需求量进行了粗略的估算,并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设想。
-
作者:程杰(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北宋诗文革新中,存在着一个“乐”主题从初起到变化终致高潮的完整发展过程。“乐”主题的产生,与宋代士大夫优越的历史际遇密切相关,具有“文藻相乐于升平”的时代特色;在诗文革新先驱的倡导下,它被赋予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仁人志士的乐观情怀,实现了其人格本体的深化,并且在创作风格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它的表现形态。作者指出,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以“悲哀为主”的格局,使其获得了与“悲”主题平分秋色的地位,从而带来了文学史上“和平之音”与“穷愁之言”的异调同工。
-
作者:阎康年(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建立120年以来,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而且还培养了大批高级优秀科学人才,其成功经验至今仍在各国科研和高等教育中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本文从该室历史上几次研究方向的选择和负责人选聘的条件和标准这二个关键问题,深入分析了该室取得成功的一些基本经验。作者指出,善于审时度势地正确选择研究方向,使其始终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主突破口上;善于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依据严格的标准选聘历届负责人,是该实验室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
作者:刘志彪(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控制机制,一直沿用的是所有制性质标准和企业规模标准。这种模式的重心选择和倾斜,是导致不公允市场环境形成的基本原因。因而造成了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不公和市场不公,阻碍了其活力的充分发挥。因此,作者指出,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若能采用以产业活动原则规范市场,扬弃所有制原则和企业规模原则,可以建立起企业间和地区间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在价格刚性的现实条件下实现产业结构的自动调整,避免宏观需求管理的低效率现象;同时,还为界定政府在市场体制中的发展功能,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
-
作者:林汉川(1)
作者单位:(1)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翔实的资料,评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创阶段的成就及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国际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就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与对策。(1)正确认识我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深层涵义;(2)因地制宜的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需要的综合支撑结构;(3)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4)建立市场化的管理体制;(5)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6)广辟资金渠道。
-
作者:徐长生(1)
作者单位:(1)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从西方发展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与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的视角,评述了张培刚早在40年代就系统地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主题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包括:(1)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2)独特而全面的工业化定义;(3)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工业化中的“先行官”作用;(4)工业化的发动因素与限制因素;(5)工业化的程序、阶段和速度;(6)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7)关于引进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文章最后还评析了张培刚关于建立“新型发展经济学”的构想及其最新成...
-
作者:鲁品越(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建立唯物主义哲学,有两种途径:一是将精神与物质关系主要理解为本体与属性的关系,二是将其理解为实践关系。前者只能得到自然唯物主义,而后者则必然地得到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以实践概念作为内部地颠倒黑格尔哲学的突破口,由此,必然把整个世界历史理解为“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必然内在地导致物质本体论、认识—改造论与历史观的“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人的批判性与建设性实践活动和人在实践中的发展,是贯通整个体系的主线。由此而导致一系列极其深刻、丰富而“管用”的理论结果,构成马克思的“...
-
作者:邬焜(1)
作者单位:(1)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固有的普遍理性的认识方式、人类普遍理性的层次性和普遍理性层次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哲学与现实界必然相通,以及哲学能够对现实界发生作用,能够走向应用的深层根据和一般性前提。然而,哲学对现实界的作用却可能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肯定的辩护性方式;另一种是否定的革命性方式。这就是哲学的比附与哲学的批判。哲学的比附在哲学与具体界之间进行直接的相互类比、简单平移的过渡,以及直接对号入座式的相互对应、匹配的说明、论证和注释;哲学的批判则要对现实界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予以揭示和剔除,并通过相应设计的实...
-
作者:敏泽(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文学价值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作了综合论述。作者认为必须在充分重视文学价值客体的基础上,首先重视文学价值的主体性原则。作者还认为,不能把主体与客体简单地等同于思维和存在,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学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文学价值主体性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文学价值的主体应当具有对繁杂纷呈的生活进行敏锐、诗意的感知、发现、想象、选择和再创造的能力。二、文学价值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对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三、文学价值主体既要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