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森(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黄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曾经生气勃勃,创造了中国古代早熟的农业文明。直至13世纪的宋朝,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都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到了16、17、18世纪,也就是明朝的后期和清朝的前期,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国社会仍旧停留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结构中,中国落后了。换言之,“黄土”明显地板结了。“黄土”何时出现“板结”?我认为,从逻辑上说,“板结”当早于“中国落后”,大体在宋朝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可视为黄土出现板结之日。
-
作者:孟宪范(1);李海富(1);吴利娟(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个不同社区的调查,从权利保护的角度对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状况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改革以来,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机制开始由伦理型向法制型转变,功能得到强化;但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受损的现象仍不容忽视。文章对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实现的制约因素、贫困对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受损的作用方式以及不同社区农村女童受教育权受损的各不相同的类型、人群分布、受损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作者对加强农村女童受教育权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
作者:童恩正(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
摘要:本文首先对原始宗教、多神宗教、一神宗教以及巫师、法师、祭司作出界定,接着对 中国古代的巫这一特殊社会集团的功能进行了考察。作者认为,仅仅将中国巫的研究作为 宗教史的一部分来看待是不够的。在原始社会里,巫是氏族的精神支柱,是智慧的化身, 是灵魂世界和现实世界一切疑难的解答者。在中国北方文明和国家起源的过程中,许多文 明因素如法律、文字、天文历算、医学等的创造和积累与巫师的活动都分不开。特别是巫 师集团促进了祖先崇拜的制度化和宗庙系统的出现,这对于文明和国家的起源起到了决 定性的作用。夏代开始,巫师的后继者祭师...
-
作者:周宁(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只有在20世纪华人文化语境中才能得到解释。本文第二个论述层次从具体作品分析进入到作品与文化语境的相互诠释,发现金庸武侠小说的意义模式与现代华人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侠客的身世是民族文化命运的隐喻。金庸武侠小说与文化精神在深层意义上的契合,提供了理解武侠小说结构与功能的基点:武侠小说的文化意...
-
作者:沈骊天(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从熵增的自然演化观到耗散结构理论的熵变公式,都是以物质能量耗散的不可逆性为基础的,即便按“自组织理论”也只是现成有序的转移而不是产生。那末,有序是如何创生的?本文作者在对现有一些自组织理论及自然界、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大量事实进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产生有序之能力属于演化中的信息,特别是演化之初的微弱的有序——潜在的信息。这种微弱的有序与强大的无序相互作用、结合后而发生了有序的创生。正是有序的创生与物质能量耗散的熵增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展开着自然界的生动演化。当代辩证发展观与机械论演化观的根...
-
作者:俞宣孟(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出自西方哲学,意指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的哲学;而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理解为关于道以及为达到道的目标而进行的超越经验的追求的体验或学问。前者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后者是非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对中西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指出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探讨了它们对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及各自的历史命运。
-
作者:李鹏程(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文化哲学的高度考察了市场经济的前提、性质及其目的,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市场经济不是单纯的人的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它有着一定的人类文化、伦理基础;第二,市场行为本质上具有文化伦理的性质,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第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合目的性”活动,其直接目的是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最终目的是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据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及社会伦理条件,市场行为与作为其深层基础的文化伦理价值的关系,以及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在其发展初期所表现出来的发展偏差等问题。并指出建设“市场...
-
作者:郭铁民(1);刘春雷(2);赵振华(2)
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法律学院;(2)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评述了陈征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运用《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所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文章特别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评价了陈征的经济思想:1.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2.对社会主义地租理论的探索与创新;3.关于《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探索。
-
作者:罗漫(1)
作者单位:(1)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摘要:本文将词的体性置于音乐史与诗体史交互观照的视野中,分析了词体出现与发展的诗史意义。作者认为,从诗体演变的进程看,中国诗史分为四大历程:偶言历程、奇言历程、奇偶言历程、白话历程。词是中国诗史发展到奇偶言历程的文化产物;既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抒情歌词,也是体式空前繁富的格律诗。词的外观形态可分为三类:奇言词、偶言词、奇偶言混成词。由于奇言诗的影响,奇言词最早发达;偶言词起源虽早,但不发达;奇偶言混成词最能体现词体多方面的独特性能,是词体充分成熟的标志,此体除了兼具奇言词、偶言词的若干特征外,还主要吸收了以四、六言句...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对话的形式就本体诠释学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了讨论。本文首先指出,与当代新儒学不同,“新”新儒学是一个兼收并蓄、一体多元的体系;它并不恪守某一种方法,而是坚持在方法论上不断地自我突破,并以此作为创立本体诠释学的契机。接着阐明了本体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原儒“天人合一”、互摄互动的宇宙观念,视本体为相反相成的开放创发的整体,这一整体便是人文世界、人的意义的根源与基础。最后分析了本体诠释学与当代精神的关系,认为它兼含了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批判,通过多元与一元的循环,来遏制后现代主义多元论所隐含的相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