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傅修延(1)
作者单位:(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国是个"诗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中国文学如崇山峻岭逶迤绵延数千年,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高峰此伏彼起,构成了一条高耸入云的巍峨山脉。与诗歌相比,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排出过如此辉煌的序列,人们在不经意间很容易忘记中国还是个"叙事大国"。实际上,
-
作者:袁吉富(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新拓展《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丰子义著。26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金娟萍。
-
作者:张曙光(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
摘要: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人学研究正在悄悄地"热"起来。已有人预言,人学将成为21世纪的显学。21世纪尚未到来,这一预言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然而,临近世纪之交,人学研究逐步升温的趋势却已相当明显。在人学领域耕耘有年的韩庆祥同志新著《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
-
作者:陈瑞云(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历史系
摘要: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国际上知名度很高。又由于她是各国领导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人们更渴望读到她的传记,知道她过去和现在的一切。但此前能见到的几部撒切尔夫人传记中文译本,都只是记述80年代中后期的撒切尔夫人,很难从中得知其人的全貌。刘德斌著《撒切尔夫人传》,是中国第一部完整地叙述和分析撒切尔夫人从出生到现在(1995年)的传记。
-
作者:王锐生
摘要:本文从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两种不同视角入手,探讨了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作者认为,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中,最根本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根据。作者还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初级阶段,其实现的重要体现在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应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缓解贫富过分悬殊或地区间经济发展过分悬殊。
-
作者:刘西荣(1)
作者单位:(1)四川省体改委发展与改革研究所
摘要:本文以股份公司中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中心,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多侧面、多视角地探讨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性问题,据此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改组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作者:张智华(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近年来,古典文学研究正向纵深发展,一些年轻学者表现出积极探索的锐气,出现了一些令人可喜的新成果,张宏生先生的《江湖诗派研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试言其特色如下:第一,考证与批评密切结合。《江湖诗派研究》是一项拓荒性的工程,在这本论著出现之前极少有人把江湖诗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
作者:何祚榕(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什么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主题思想?80年代国内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论著,都认为海德格尔哲学是本体论存在主义。宋祖良在所著《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中却指出;"本体论存在主义"只是海德格尔哲学前期(40岁之前)的思想,他活了87岁,在其后期即从30年代开始便放弃了早期哲学观点转向"拯救地球"这一宏伟目标。宋著探讨了海氏如何在30年代即放弃了早年的观点,介绍了海氏在半个世纪前,就预见警告人类在技术时代将面临能否在地球上长久生存的严重局面,发出"拯救地球"
-
作者:邹薇(1);庄子银(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创新,然而,如何把握生产的制度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至今仍是一个需要深入发掘的理论领域。作者把分工看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具有直接产出效应,而且具有间接制度效应,即它规定着生产组织的方式、交易组织的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的制度特征。因此,文章指出,以分工制度为核心,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市场依存度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拓展和交易制度的逐步完善联系起来,就可以为收益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障。
-
作者:杨善华(1);沈崇麟(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1993年对我国7个大城市的调查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城市社会生活资源分配格局的改变,其显著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内与计划经济体制外的差别,而居民收入的性别倾斜、代际倾斜又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进一步的方差分析可知,影响这种变化的前几位因素是:城市(地区)、所有制、性别和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