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卫兴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如果我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改革的历程进行系统回顾与科学反思,就会发现:1984年以前的第一步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重要的动力源来自于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及由此出现的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中心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适时变革与适度创新;而1985年以来农村第二步改革之所以陷入波动、徘徊的困境之中。
-
作者:刘李胜(1);李翔海(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
摘要:儒学在现代世界的败落与凋零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现代命运却不能完全遮蔽儒学所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正如日本东京大学岛田虔次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等一再指出的,儒学在历史上不仅曾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因此,作为既具有独异特质又具有悠久历史的人类文化主流传统之一,
-
作者:张康之(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
摘要:翻开历史,我们发现,早在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世的时候,就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常常遭到歪曲。在第二国际后期,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化达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进入20世纪,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脱离现实的“教科书”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而在西方则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新马克思主义”流派。近年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重大挫折,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这些问题都超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的视野,并反射到理论上去,向理论提出了重大挑战。
-
作者:朱成甲(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我国是有着优良史学传统的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史家作史追求良直。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版的史著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史家为继承发扬这一优良史学传统所做的不懈努力,而程中原著的《张闻天传》,就是这种努力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程著追求良史品格的成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
作者:陈绍燕(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摘要:高晨阳先生撰著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最近面世。此书由动笔到最终出版,历时七八年,可谓是一部倾注着作者心血的辛勤力作。周立升教授在此书序中指出,“该书内容丰富,评析中肯,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发前人所未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认为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具有开拓的意义”。这一评价不是虚誉。据我所知,凡是读过此书者大都有类似的看法。
-
作者:王靖华(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对逻辑(理论)和科学方法论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新的概括,着重说明了逻辑的本质与功能及其与科学方法论的内在关系,同时就科学方法论的分域、分层、分期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涉及科学方法论的逻辑与非逻辑、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及其相互关系诸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分析,旨在揭示在当代理论科学中占重要地位的逻辑与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形态,其内在联系、重要区别以及最新发展趋势,从而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某些重要的启示。
-
作者:刘奔(1)
作者单位:(1)《哲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依据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探讨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认为:交往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和侧面,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交往中具有否定性的、起媒介作用的要素,是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不同的交往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相应于不同的交往结构,人的社会性也表现为不同的水平和性质,从而有不同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随着交往结构的变革而历史地变动着的矛盾运动的动态关系。在不同的交往结构中所形成的客观价值关系系统,构成不同时代文化结构的核心。...
-
作者:蒋寅
摘要: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学史研究,正像整个当代学术的发展一样,进入了转型时期,其在学术观念上的一个突出表现即为由逻辑或形而上学向文学的历史本体的回归。这一转变意味着如下一个事实:学者关注的研究对象由点——著名作家、经典作品,转向面——思潮、流派、群体,有意识地对文学史的线索重新进行清理。这种工作基于不同于往昔的理念,即视事实认识的重要性高于价值判断,学者不再专注于作家的取舍(精华、糟粕之分)、等级、品第高下,而是首先着力于清理事实;
-
作者:朱勇(1);成亚平(2)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2)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宗法伦理。对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言,他必须同时履行基于家庭伦理关系而形成的亲情义务和以国家统治为基础的法律义务,两者之间的冲突往往不可避免。为了化解这一冲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较为成功地确立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二者关系原则和冲突解决模式——亲情义务和法律义务并重,将亲情义务法律化,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处置。古代统治者在制度建设方面,不乏立法者的机智。但是,这一关系原则和冲突解决模式的确立也使得法律长期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从制度到观念都未能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的并行,在履行...
-
作者:吴兆雪(1);杨耕(2)
作者单位:(1)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社会科学部;(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状的考察、分析和评价,提出如下观点:(1)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属于社会哲学范畴,其研究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规律、道路和类型;(2)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世界历史”标志着世界的“一体化”,同时又表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3)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意义在于为探索较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不仅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更重要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4)“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跨越”现象不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