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秦亚青(1)
作者单位:(1)外交学院英语系
摘要:霸权稳定理论是西方很有影响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在霸权体系与国际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由一个超强霸权国建立和维持的世界霸权体系有助于世界和平;而且霸权国国力越强,国际社会就越趋于稳定、国际武装冲突的可能就越小。也就是说,霸权国国力与国际冲突频数之间存在逆相关关系。本文以二战后的美国霸权为研究对象,以统计模式为分析方法,检验了霸权稳定理论的可靠性和准确程度。测试结果否定了霸权稳定理论提出的假设,表明这一理论在国际安全领域的推断是不能成立的。
-
作者:王广谦(1)
作者单位:(1)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改革17年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证了金融数量扩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效率较低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今后我国金融发展的重点应该移到提高金融效率上来。文章认为,以金融效率为中心促进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通货稳定的和谐统一,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此作者依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外国金融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如何提高金融效率,从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章最后,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地分析和阐述。
-
作者:林茂灿(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普通话后音节为非清声母两音节组16种声调组合中的 F0过渡及其感知问题;作为讨论 F0过渡的佐证,还研究了福州话"降调+降升调"中 F0上升部分的声学表现。作者通过对此二者的声学分析和它们的感知实验,表明普通话和福州话两音节组声调信息都主要由音节主要元音及其过渡所携带,而元音尾和鼻韵尾及零声母跟浊辅音声母一样都与声调信息无关。普通话 VV 和 VCV 中 F0上升和下降过渡所以未能被听见,是因为它不发生在主要元音上。而发生在后音节零声母或浊辅音声母上。福州话"降调+升降调"VV 和 VCV 中 F0上升部分所以被听见,是因为它...
-
作者:栾成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徽州文书中遗存的档案资料,对明末清初一户庶民地主的经济状况,诸如人口情况、土地所有、土地买卖等,作了微观考察;着重分析了其人户构成情况和经济结构。并以此为典型,进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地主自身经济存在的具体形态,其大致可分为累世同居共业、析产而未分户、析产随即分户三种类型。对析产而未分户这一类型作了重点考察,指出其经济结构是,在诸子均分制的原则下,形成了经济上各自独立的子户;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存在多层次、多分支的宗族所有制。本文还阐述了析产分户的经济根源与普遍性。
-
作者:廖奔(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东方戏剧的艺术风格、美学原则和思维方式的特征进行了概括,阐述了东方戏剧近代以来发生的蜕变以及东方戏剧的艺术精神对西方戏剧的反馈作用,并对东方戏剧的未来命运作了相应的预测。作者认为,东方戏剧艺术特征的一致性体现在戏剧功能、形态、形式、构成、叙事、结构、审美诸方面,它是一种明确肯定假定性的戏剧;东方戏剧的艺术有机整体观、迫求艺术精神的和谐、侧重艺术的求美而非求真等,体现了东方思维的独特性,这使得东方戏剧的发展未曾受到某种美学原则的硬性框范和裁剪;近代以来,东方戏剧逐步引入西方戏剧样式,导致一些新的戏剧...
-
作者:刘海年(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人身权利的概念作出了诠释,并就中国对于人身权利的法律保障进行了历史回顾。文章着重论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在人身权保障的法律建设方面的进展,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果显著。最后,作者认为,今后我国人身权法制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
作者:吴天然(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阐释了1978—1991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揭示了农村工业化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文章的分析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产值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与农业产值份额的对应变化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则集中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但农村产值结构变动比劳动力结构变动更为剧烈,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反映了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失衡现象。
-
作者:宋元强(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梁启超说:"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有此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鄙人常以自夸於世界人之前。"(《饮冰室文集》29)梁氏所说之山西商业,即指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明清时代),称雄国内外的晋帮商人。关于晋帮商人的研究,海内外学术界一直很重视。早在建国前就有卫聚贤著《山西票号史》、陈其田著《山西票庄考略》,70年代后有日本学者寺田隆信著《山西商人研究》,史若民著《票商兴衰史》。但上述著作或局限于票商,或局限于明代。最近,张正明研究员所著《晋商兴衰史》出版,则是纵贯明清五个多...
-
作者:韩经太(1)
作者单位:(1)北京语言学院汉学系
摘要:本文以唐宋间复兴儒家道德文化并进而形成伦理哲学的大文化背景为参照,历史地考察了唐宋诗文改革运动中的文学主体意识的演变轨迹,并进而探询发生这种演变的社会原因和精神原因。作者认为,"风骨"经历了与儒家道德风化论的整合到内敛清虚的历史演变,其表现形态也由温柔敦厚、壮健豪猛转为大音希声、闲淡容与,其间中唐复兴儒学思潮、北宋理学思潮的导引和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儒家"风骨"的清虚化,既是一种衰变的过程,也是一种超脱的过程,它对现代文化人的意志建构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
作者:陈筠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文明前提;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三是正确对待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者指出,列宁极为重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问题,认为经济不发达的俄国是在不具备应有的"文明前提"的情况下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因而革命胜利后既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又要重视文化建设,并根据经济、政治、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作出了为发展经济,巩固国家政权,必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论断。列宁还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派"观点与托洛茨基派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