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雄(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市场规范和制度的建构除理性的设计以外,还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非理性的社会因素,其中习俗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点。文章追溯了西方理论界特别是以康芒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对市场习俗的研究,归纳出了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和市场制度发生作用的方法论前提,以及市场习俗的类型、标准和强迫性原则,进而从经济行为的本质、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的控制、习俗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
-
作者:吴元(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对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及其造成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这种发展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有种种表现,它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抓而不硬的主要思想根源。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新发展观的基本理论,指出新发展观是一种协调、持续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一种文化发展战略。我们只有实现发展观的根本转变,才能开创精神文明建设。
-
作者:贺中复(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存在着规模可观的宗白诗风,其势力和影响都远远超过了学温李、效贾姚者,从而代表了此期诗歌的基本创作倾向。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以后唐灭亡、南唐开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五代十国诗歌前期承唐、后期启宋的过渡性质。由此展开的关于五代十国诗歌流变的考察。
-
作者:杨国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冯友兰新理学关于存在与境界的思想作了阐发,指出:冯友兰用纯形式的逻辑分析与逻辑构造的方法所推绎出的“真际”本体,在逻辑上先于“实际”的世界,并相应地先于人的存在,这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规定存在的本体论路向,使其未能真正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而其人生境界说则首先定位于人的存在,在“觉解”程度最高的“天地境界”中,人与宇宙大全相合一,从而打通了天道与人道、本体世界与人的存在,建立了本体论与价值观的联系。作为终极意义存在的天道与作为人的存在最高形态的天地境界,都具有不可言说的一面,哲学言其所不可...
-
作者:周有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六书原理创始于中国,它不仅可以说明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还可以说明人类其他文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六书有普遍适用性”,这是比较文字学的重要发现。本文分析五种有代表性的古今文字中的六书。
-
作者:杨奎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第一手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对有关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一些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主要内容包括:(1)从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言论中可以看出,所谓张在事变过程中有过明显的动摇和悔悟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2)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基本政治诉求,即是张、杨在事变当日公开通电中提出的八项政治主张,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共产党一直公开宣传和积极争取的目标是一致的,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民族主义要求;(3)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个人虽失去了自由,但后来的事实证明,...
-
作者:龙泉明(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戴望舒诗歌的情感基调、艺术手法的继承革新与借鉴融合的综合考察,论述了戴望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戴望舒的诗注意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典型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一定历史环境中的精神风貌;他通过对新诗的纵向继承与革新以及对外国诗歌的横向借鉴与融合,为中国新诗的民族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不同诗歌话语间的异质与矛盾,是可以通过交流和互补,彼此应该也能够在诗歌的根本问题上达到融合与超越的。戴望舒诗歌创作的丰富性、综合性、典型性,可以作为新诗从幼稚到成熟、从奠基到...
-
作者:陆剑杰(1)
作者单位:(1)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摘要: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阐释。作者不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局限在文本的考证之中,而是使它同社会实践、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实践进行对比和验证,从而引出必要的结论。作者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以科学实践论为理论硬核的唯物主义,它在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三个层次上由抽象到具体地展开,形成了逻辑一贯的论释体系。作者考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论证了指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哲学,不是非实践论的“物质一元论”或非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论”哲学,而是贯穿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
-
作者:许崇正(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经济学
摘要:本文认为,西方货币、利息和金融市场理论在近三百年间,经历了从早期金融自由到30年代的金融管制,再回归到现代金融自由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当代金融自由复归学派理论在其深度和广度上显然超过了早期金融自由化理论,是早期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完善和深化。
-
作者:何祚庥(1)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
摘要:本文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进行了再认识。文章指出,我国的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很低,而且其空间和时间的分布极不均衡,以致“物博”的地区人员生存困难,“人多”的地区又缺乏有效生存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多”却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因此,我们的基本国策应当是:节约能源,严格保护现有生存环境,倡导适度消费,控制人口。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