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文钊(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摘要:本文依据美国外交档案及其他中英文资料,论述了5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禁运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演变过程,阐释了新中国政府颇有成效的反禁运努力。文章认为,50年代两国的禁运与反禁运,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场严重斗争。
-
作者:徐崇温(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批评了阿尔都塞因袭实证主义思潮,以“认识论上的断裂”论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以经验论为理论基础的“意识形态”时期和成年马克思的以反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时期的做法;剖析了阿尔都塞的所谓“反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理论,指出阿尔都塞把认识过程完全置于思想领域中的“理论实践”论是一种“颠倒了事实”的认识论;他以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去论证他的“两种客体”论是没有根据的;而他的真理本身是真理的标准论则在承袭了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论的同时,又抛弃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立场。因此...
-
作者:葛晓音(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对唐前期风俗“胡化”的反映,指出唐前期文明的主导倾向仍是华化。初盛唐诗中可资说明“胡化”影响的例证很少,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游乐、乐舞等外来影响仅限于宫廷,而宫室、服饰、饮食、绘画方面吸收西域文明也仅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体的“胡化”;其次是由于衣食住行、宗教、艺术等属于文化的表层,传...
-
作者:夏雷鸣(1)
作者单位:(1)新疆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摘要:古楼兰人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罗布泊地区墓葬麻黄的文化思考夏雷鸣本文应用考古发掘资料对新疆罗布泊地区古楼兰人的墓葬麻黄现象进行了探讨。这一探讨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古楼兰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作者从古楼兰人的生存环境探究古罗...
-
作者:许兴亚(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资本论〉续篇探索》一书,从系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入手,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把马克思生前准备撰写《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等“六册经济学著作”的来龙去脉,基本框架和主要思想,以及与《资本论》的关系,从总体上呈现了出来。本文作者在评介该书的同时,还对资本一般的理论,对竞争、信用和股份资本的理论,对国家经济职能的理论,对世界市场、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等,作了进一步研究和阐发。作者强调,挖掘和再现马克思“六册经济学著作”的重要经济...
-
作者:胡有清(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纯艺术思潮。由于以往人们研究现代文学思潮时,多从自由主义、唯美主义及社团、流派等角度切入,致使一些问题模糊不明。作者从非功用、超功用视角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纯艺术思潮的四次发展嬗变,对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文体方面的纯艺术追求做了估价,并站在中西文艺思潮的大背景上,考察了这一思潮形成的原因。作者还对纯艺术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是非得失做出了估价,认为这一思潮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失,但其作为战鼓外的琴声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意义。
-
作者:项启源(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从历史哲学视角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余少波著。3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责任编辑:陈亚明。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我国理论界对生产力的研究建国后就开始了,但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60年代初已有同志提出建立生产力...
-
作者:艾宏扬(1)
作者单位:(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合作制发展的现状、类型和特点,剖析了合作制组织的联合劳动形式,并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制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
作者:田青
摘要:艰难的起步长足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人口学发展概观田青民族人口学主要研究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人口构成,各民族的人口再生产特点,各民族人口的自然变动、迁移变动、社会变动和民族演变所引起的人口过程,以及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
-
作者:何祚榕(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中国社会科学》近几年发表的涉及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的文章以及《江海学刊》上刊载的一篇《评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种理解》,从而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历史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而最能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色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谓“新唯物主义”,既不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也不是指“实践唯物主义”,而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