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翟立功(1)
作者单位:(1)国家统计局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来自于体制变革。改革开放激活了市场需求,释放了供给潜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文章还总结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教训,评价了未来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分析了继续稳定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持续、稳定。
-
作者:奚建华(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著作《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方如金等著。3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责任编辑:张秀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多年内,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囿于截然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划分,对于浙东学派的...
-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从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流动的实践看,迁移者在择业、定居和自发组织形式选择等一系列迁移环节中,都表现出理性的行为特征。因而,劳动力迁移过程决不是盲目的。据此,作者认为,政府能否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对劳动力迁移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
-
作者:李克(1)
作者单位:(1)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
摘要:本文认为,现实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在历史前提上具有重大差别,这些差别规定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使这些特征不会简单地与经典理论相雷同。因此,为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传统的苏联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距甚远,苏联模式的失败决非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否定苏联模式决不意味着抛弃马克思主义,背离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
-
作者:英祥(1);韩民青(2)
作者单位:(1)广西人民出版社;(2)山东社会科学院
摘要:在思维制高点上的思考《在思维的制高点上——对“理论”的新探索》,卢培琪、商志晓著。20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责任编辑:夏永翔。本书是一本专以“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作者以其缜密的思考与论证,就“理论”这个很少有人问津的课题,...
-
作者:洪远朋(1);金伯富(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
摘要:本文认为,政治经济学由其学科性质所决定,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因此应明确界定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主张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所谓的调整,势必把政治经济学弄得不伦不类,但这并不意味着固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旧体系。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应根据时代特色和新的历史使命,进行理论创新,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环境,对如何促进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和创立一门新的...
-
作者:刘福森(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必然面临种种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而造成这些理论难题的原因在于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立论基础,是消除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当”的区别,从“是”中直接推导出“应当”。作者指出,人类之所以应当保护生态自然,最终是出于对人类全局的、长远的生存利益的终极关怀。
-
作者:范忠信(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苏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法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误解:亲亲相隐或亲属容隐,是中国传统法律特有的原则或制度。事实上,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从奴隶制法、封建制法到资本主义法甚至社会主义法,都存在着“亲亲相隐”之类的规定。文章在对中西容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进行考察之后,主要就容隐制在中西法律传统中的相通与相异、在不同社会制度中的相近与相异、在不同法系中的相同与相异之处作了初步的分析与归纳。作者认为,关于如何认识和评判亲亲相隐这一法律—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它在当代社会中可能...
-
作者:方军(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
摘要:本文认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道德进步必然获得新的历史形式,即从修养论道德向制度伦理转变。制度伦理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其根本标准和方向是促进人本身的不断发展。文章提出了制度伦理的二重性质和三维层次结构;将制度伦理视为制度创新的内生变量,它可以降低制度创新的社会成本;并结合我国农村的变革与发展探讨了制度伦理建设的难点、对策及其与制度创新的相互制约关系。
-
作者:袁毓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借助谓词隐含的观念,证明所谓自指的“者”和转指的“者”可以联系起来,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者还从句法结构的转换和生成的角度,考究“者”表示提顿语气这种表达功能的结构理据,并简要地勾画了“所”和“者”语法功能消长的历程,揭示了“者”实现提取宾语功能的两种语法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的语法功能上证明近代汉语“底”来自“者”的可能性,描写并解释了近代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