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韩庆祥;衣俊卿;欧阳康;王锐生;袁贵仁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现代化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应当看到: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作者:陈言(1);江守义(1)
作者单位:(1)安徽师范大学
摘要:开辟象征研究的一方新土《文学象征论》,严云受、刘锋杰著。30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责任编辑:黄书权。象征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学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的文学研究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派作品的大量译介与国内创作实...
-
作者:郑开昭(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摘要:盛唐文明探源《唐代蚕桑丝绸研究》,卢华语著。16万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良子。古代蚕桑丝绸既是物质文明的瑰宝,又是精神文明的明珠。自从华夏先民首创蚕桑丝绸之始,经过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等时期的发展,到唐代,盛产蚕桑丝绸的中...
-
摘要:图书评介一本颇有新意的土地经济学著作《土地经济问题再认识》,高映轸、潘家华、顾志明合著。30万字。南京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责任编辑:沈炜。土地经济问题在我看来包括土地理论问题、土地政策问题、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等问题。其中土地理论问题具有很强的...
-
作者:陆学艺(1,1);景天魁(1,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社会学自1978年恢复重建以来取得的成绩,指出社会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学面临的任务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并且面临着一些特殊任务,因此,为适应改革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进一步肩负起参与、研究和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
-
作者:李学增(1,2);程学斌(1,2)
作者单位:(1)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摘要:本文以统计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我国城市各阶层利益差距问题。文章首先给出了城市居民的贫困、小康、富裕三个收入标准;再以此为根据把城市居民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层;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现金收入、福利收入、家庭固定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和消费五个方面对四个阶层的阶层利益进行了统计描述。
-
作者:贺卫方(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律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虽然本世纪以来,中国建立了近代型的司法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系统性的合理体制尚未形成,实践中的种种弊病长期得不到克服。文章讨论了其中两方面的问题:1.法院超越司法权限、过于主动地行使权力。对此,作者论述了怎样的特征使得法院成为法院,即法院在功能和行使职权方式等方面具有哪些特殊性。2.司法管理官僚化的倾向。作者阐述了法官以及作为一种特殊机构的法院,在管理上需要建立怎样的制度,提出了司法职业非官僚化管理的观点。文章的重点是对于作者所理解的管理模式和基本观念从应然层面上进行论述,同时把...
-
作者:张清华(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
-
作者:王小盾(1,2)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猴祖神话是在图腾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神话母题。它分布在汉藏语系18个民族当中,主要凭借血缘上相互关联的特定人群得到传承,从而为文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一组内容丰富的标本。本文从发生学角度对目前所见的45例猴祖神话进行了分类描写,依据相关的语言学资料构拟出五种共同母语形式,经神话学和语言学的比较研究,给出了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在解释这些分类体系的时候,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猴祖神话的不同历史形态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对应关系。
-
作者:罗志田(1)
作者单位:(1)四川大学历史系
摘要:本文分三部分:1.几个背景因素:提出北伐时政治军事方面主要的区分与当时中外舆论关注的重点,是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的对立,而不是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也不是国共之争。北伐时中国局势与列强对华政策都以混乱多变为特征。2.在列强竞争中美国向南方的逐渐倾斜:论述美国国务院在强大的国内压力和主要列强争相在中国树立一个“开明形象”这一竞争形势下修改对华政策的进程,指出正是一向坚持与列强合作的驻华公使马慕瑞首先提出了美国在华独立行动并对南北双方采取更灵活的政策。3.南京事件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强调主要是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