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殷登祥(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作者:李伯重(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摘要:作者的文章《“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在本刊 2 0 0 0年第 1期上刊出后 ,引起了各方面的反响。作者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主要问题 ,在此集中作答 ,并对如何改进经济史的研究方法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涉及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理解 ,这些概念包括近代以前中国的“经济革命”、宋代江南的农业变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经济史上的技术进步及其与经济变化的关系等 ;第二类则主要是经济史研究中各种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这些方法包括历史学方法、经...
-
作者:麻天祥(1)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摘要:中国佛学的本体观念与世界上大多数哲学都不相同 ,它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它以缘生为理论基础 ,否定外在的本体 ,并以性空为实相 ,顺化而为实相非相的本体论。建立在缘生基础上的因果论 ,多因多果以及因果无限延续 ,不仅凸现了非本体的倾向 ,而且置因果必然性于条件偶然性的架构之中。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之辩 ,进一步说明非本体论超二元对立的思维基础。言不可言之趣 ,说不可说之理 ,则是佛家非本体的本体诠释的一般方法。
-
作者:秦弓(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从新文学阵营的内部差异和前后变化以及与整理国故的关系、多种派别对五四文学史的共同参与等方面展开论述 ,认为反传统只是新文学前驱者的重要特征 ,而非本质特征 ,不能用以概括多元复合的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学观 ,“全盘反传统主义”更是后人强加于历史的想象 ,而非历史的真相。五四传统文学观的准确表述应该是 :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重新估定传统文学的价值。
-
-
作者:莫纪宏(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运用宪法逻辑学的方法 ,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角度探讨了“应然性”的内涵 ,指出在价值论意义上的“应该”的逻辑形式表现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价值区域。作为确定性的“应该”表现为以认识论为基础而产生的“不得不”和“不应该”。“不得不”作为一种能力判断是被传统的法哲学所遗忘的范畴 ,它可以避免“假设”理论给应然性所造成的过度不确定性 ,因此 ,应当将“不得不”作为考察具有最低限度确定性的“应该”的逻辑准则。“不应该”是超越各种文化内涵之上的普遍主义准则。作者基于对应然性的逻辑分析 ,指出应然的宪法和...
-
作者:徐安琪(1);叶文振(2)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厦门大学经济系
摘要:本文以对上海 5 0 0名父母离异的孩子及其家长、班主任定量研究的分析结果 ,支持了西方学者的“有限影响说” ,即婚姻破裂虽对学龄子女的生活福利、学业、品行、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有消极影响 ,但其负效应并非如一些学者所推测或传媒所渲染的那么严重。不少孩子在家庭变故的挫折经历中成长、成熟。文章还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多变量进行复合测量 ,并通过建构模型分析了制约离婚代际后果的主要因素 ,发现离婚后父母对孩子是否尽心尽责最具解释力 ,而建立无歧视性的学校社会环境等也将明显地减少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
作者:陈宗胜(1);周云波(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手段对天津市城镇居民的收入差别从收入来源和收入差别增量两个方面作了分解测算。测算结果表明 ,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是明显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国有经济的调减、集体经济比重的迅速下降和合资合营、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总收入差别仍将持续扩大 ,政府应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密切关注低收入阶层的贫困问题。
-
作者:宋士昌(1);李荣海(2)
作者单位:(1)山东社会科学院;(2)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摘要: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牵导出的历史现象 ,发达资本主义至今仍是当代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但是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进程绝非相斥、相悖的关系。早在一个多世纪前 ,马克思就以“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全球化的特点和本质 ,开掘出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的“全球性”价值与意义。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 ,邓小平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途径置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中加以审视 ,考虑中国的命运 ,设计中国的未来 ,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全球化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充满了矛盾、挑战和机...
-
作者:汪同三(1);李涛(2)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中国 1 997年开始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实行的高积累政策 ,而高积累的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佳和投资效率差。在长期的高积累政策下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受到压抑 ,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所掩盖。消费不足导致中国的生产过剩时代过早到来 ,过剩又导致企业效益下滑进而导致投资急剧萎缩 ,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并引发通货紧缩。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决定了这一压力将是中国经济今后的一个长期矛盾 ,因此需要将短期的刺激政策与中期改革目标和长期增长目标协调起来 ,着眼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