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国盛(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希腊—西方的人文理想始终贯穿着自由的理念 ,其人文形式是科学和理性。科学作为西方的人文 ,是自由的学问。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唯人主义” (人道主义 )人文传统 ,由于把世界置于一个以人为原点的坐标系之中 ,有可能从根本上背离“自由”这个古典人文理想 ;西方近代科学作为希腊科学传统的继承者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 ,不仅保留了理性形式和自由精神 ,而且增加了实用的目的 ,以其效用服务于人类。在某种更深的意义上 ,近代科学的两大传统———理性与经验共同受制于技术理性这种新的理性形式。事实上 ,近代科学与人文一方面随着专业化...
-
作者:朱伦(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 ,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民族共治有两个层面 :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 ;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认为 ,所谓民族共治 ,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 ,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取向、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作者指出 ,对民族共治现象进行理论阐释 ,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辩证关系 ,是建立完整的民族政治理论。
-
作者:常宗虎(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
作者:周弘(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摘要:欧洲民族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地取代了教会的社会职能 ,并根据政权形式的变化、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外部世界的压力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福利国家。要回答现代福利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必须了解 :一、民族国家外部条件的变化 ,二、民族国家内部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国家政权机构和合法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福利国家作为一种履行现代社会职能的国家形态的本质特性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社会功能 ,并以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为案例 ,分析了福利国家在内外经济、社会。
-
作者:郑秉文(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
作者:泰岩(1);王检贵(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虽然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可以概括为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 ,但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 ,农业的这些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 ,农业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一般会逐步减少 ,而市场贡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日俱增。改革以来 ,我国虽然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几番出现的农业增产、农民减收的现象 ,使工业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农村市场的扩张。这种现象警示人们
-
作者:范愉(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当代世界各国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实行的小额诉讼程序 ,目的既在于提高诉讼效率、减轻法院负担 ,也在于实现司法的大众化 ,通过简易化的努力使国民普遍能够得到具体的、有程序保障的司法服务。然而 ,这种程序受各国现行制度和司法实践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运行情况及其效果迥然各异。当前 ,中国在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 ,也开始考虑把小额诉讼程序作为一种设想或改革目标。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 ,研究了小额诉讼程序的价值、制度设计和运作中的原理 ,以及实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引进小额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
作者:李实(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根据 1996年 10个样本村的调查数据对 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状况作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 :农村男女劳动力在家庭内部劳动分工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农村妇女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因而被大量配置于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 ;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农业经营中的报酬率高于男性劳动力 ,相反在非农业经营领域其报酬率明显低于男性劳动力 ,两者的收入差异主要在于他们在获取非农业收入方面的差异 ,同时也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
作者:陈波(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提出了严重质疑。金岳霖对此做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回答 ,但他以及其他中西哲学家的已有解答都是不成功的。本文认为 ,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其原因在于它的三个预设不能成立 ;归纳是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生存时所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 ,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必然性 ;归纳的认知策略有助于人类从经验的重复中建立起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 ;建立具有局部合理性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是可能的。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归纳逻辑研究纲领 ,包括发现的逻辑、 (客观 )辩护的逻辑、...
-
作者:姜振昌(1)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故事新编》以愤世嫉俗的强烈讽喻性构成自己的美学力量。理想精神的解体、消亡与“小东西”们的鱼活伶俐 ,在作品中始终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 ,这是鲁迅关于中国古今社会史的独特发现和中心表达。其跨越时空、古今指涉的艺术意蕴 ,主要依赖于“杂文”意识的渗透 ,小说的作意和文体 ,在整体上都富于杂文意识。中国“五四”后的新历史小说在其发展进程中 ,从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到“新历史主义”小说 ,与《故事新编》都有割舍不断的承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