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志华(1)
作者单位:(1)北京东城东方历史学会
摘要: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解散共产国际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适应战后与西方盟国继续合作的战略需要 ,因此 ,尽管在战后日益感到应该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却迟迟没有将成立国际组织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 94 7年 ,法共和意共先后被驱逐出政府的事件 ,不仅预示着战后初期苏联奉行的共产党参加联合政府策略的失败 ,而且暴露出莫斯科对各国共产党行动方针的失控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东欧各党的反应 ,进一步加强了斯大林的危机感 ,于是共产党情报局的诞生势在必行。共产党情报局建立的过程与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是...
-
作者:王兆胜(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摘要:20世纪中国文学与《红楼梦》存在着广泛、内在而又深刻的渊源关系 ,它的生成除了直接受益于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意识外 ,《红楼梦》这个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也不可忽视。本文认为 :《红楼梦》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它在个性解放、悲剧精神、女性形象塑造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原型和示范的作用 ,这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能够健康的成长起来并取得惊人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作者也指出 :2 0世纪中国文学对《红楼梦》是有超越的 。
-
作者:张芝梅(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送法下乡》。首先 ,进入该书的语境 ,以贴近作者的视角 ,“重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 :肯定任何司法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 ,而且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还包括许多“无言之知” ;认识中国特定的政法传统、“转型时期”的司法特点以及基层司法的特殊性 ;考察基层法院的法官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各种知识解决纠纷 ,以此“正当化”法官在司法运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术。其次 ,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进入 ,展示该书给予人的智识的愉悦。
-
作者:刘星(1)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苏力的《送法下乡》在已有的法学知识谱系中 ,细致地运用学术策略 ,将被忽略的依存于中国基层司法运作中的另类法学知识予以凸现。这种知识不仅是新型的 ,而且是“中国化”的 ,因为它是在中国的“基层”具体事物关系以及具体生活需要中生发的。作者指出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将具体事物关系和需要中的法学知识加以提升 ,不仅是法学知识的重新解放 ,而且是法学学术的有益增进。作者研讨了《送法下乡》的叙事方式、叙事角色定位以及其中的学术意义。此外 ,作者分析了《送法下乡》可能存在的问题 ,指出针对中国基层司法制度而...
-
作者:蔡曙山(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本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方法 ,分析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指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理论的三个主要缺陷 :对科学与技术不加区分 ,看不到技术的行为特征 ,因而看不到技术行为与科学理性有本质区别 ;对科学技术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因素不加分析 ,因而看不到技术行为应该服从理性的约束 ;对意识形态中现代技术作用的夸大以及对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忽视 ,看不到人文精神、科学理性、技术行为三者的一致性 ,因而找不到技术行为的合理化途径。文章对哈氏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理论作了认真清算 。
-
作者:杨昌勇(1)
作者单位:(1)曲阜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要:学术论著注释和索引的规范化是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学术论著中存在的有关不规范乃至失范的现象 ,文章论述了注释和索引的基本功能 ,批评了学术论著中的一些技术性失范和社会性行为失范现象 ,在此基础上 。
-
作者:"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摘要: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 ,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 ,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相关性较强 ,中国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从理论上说 ,应当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并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结构升级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从宏观政策看 ,需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战略性转变 ,在改革。
-
作者:季卫东(1)
作者单位:(1)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
摘要:本文认为 ,切实保障宪法效力的关键是建立司法性质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立法机关与审判机关的关系以及推行司法审查的根据之后 ,作者强调司法权的伸张并不是无条件的 ,它与法官在社会中的威信以及对审判机关的民意限制成正相关关系 ;鉴于中国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 ,在现阶段导入合宪性审查制的条件已经日趋成熟。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方面 ,本文提出两套可供选择的方案∶ (1 )在现行体制下设置只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的宪政委员会 ;(2 )
-
作者:张小虎(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犯罪原因在于社会综合因素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层析出诸社会因素中作为犯罪原因的决定性变量 (包括变量间关系、变量等级等 )。本文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解析犯罪 ,提出犯罪原因的化解阻断模式理论 ,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犯罪主要是缘自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结构方面无以化解的紧张及其在个体生活中的投射。同时 ,本文将抽象的理论命题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 ,致力于思辨与经验的结合。本文所揭示的犯罪人认识上的违法成本低廉是决定当代中国社会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以及由此所引申的遏制犯罪的关键性措施 。
-
作者:袁志刚(1);朱国林(1)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