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大椿(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作者:常凯(1)
作者单位:(1)中国工运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中国加入WTO ,必须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劳工问题和劳资关系的影响。而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提出 ,其出发点既有贸易保护的目的 ,也有在工人权利日益被忽视和侵害的情况下推动劳工权益保障的目的。中国的政策应该是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需要以国际劳工公约中的核心劳工标准为依据 ,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国情特点 ,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劳动立法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
作者:钟昌标(1)
作者单位:(1)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要:对大国来说 ,国内区际分工状况会影响该国整体国际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 ,资源的省际差异很大 ,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一些原因 ,国内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不发达 ,特别是地方贸易壁垒所造成的国内市场扭曲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严重制约着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省区的对外贸易偏好。加入WTO以后 ,面对新的对外开放形势和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 。
-
作者:高清海(1)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哲学系
摘要:“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 ,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 ,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 ,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 ,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 ,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这是科学的任务 ) ,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 ,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
-
作者:叶江(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摘要:“现代主义”与“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是当代西方有关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两个主要学术流派。目前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注意的安东尼·史密斯是后者的代表人物。“现代主义”民族理论对民族论述的重点在于强调民族的现代性、政治性、市民 (或公民 )性以及其缘起的西欧性。“族群—象征主义”民族理论则注重研究民族的历史性 ,民族的族群基础及其文化特征 ,并且特别强调民族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持久的生命力。两种民族理论的发生、发展及其理论对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加强对它们的研究能给我们以...
-
作者:潘德荣(1)
作者单位:(1)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在中国经学史上 ,朱熹是第一个相对集中地谈论过阅读和诠释的方法论的学者。“理”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本体论概念 ,也是其经典诠释的形上依据。经文原义、圣贤原意与读者所悟之意是理解过程中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理解的目标就是这三种意义的整体圆融和谐之“理”。语言解释与心法理解是其诠释的基本方法。朱熹所代表的这种诠释传统 ,对于我们构建中国现代的诠释理论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
作者:仝志辉(1);贺雪峰(2)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摘要:村庄权力结构研究是村庄政治研究的基础。本文按照经济社会分化水平与社区记忆的强弱 ,把中国农村划分为四种理想类型 ,并构建了村庄权力结构的“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层分析工具。文章重点讨论了非体制精英在四种理想类型村庄村级权力运行中的作用及不同类型村庄村级权力结构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村民自治制度下不同类型村庄村级权力合法性的生成潜力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最后 ,作者指出 ,随着缺乏分层与社区记忆偏弱类型村庄大量出现 ,如何在这些村庄中进行村级权力合法性建设 。
-
作者:胡新和(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作者:李醒民(1);胡新和(2);刘大椿(3);殷登祥(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摘要:历史已经表明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 ,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为先导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因此 ,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逻辑 ,认真反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正确认识和预测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而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同时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 ,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此 ,本刊特别约请几位学者撰写了下面这组文章 ,希望能引起读者更进一步的...
-
作者:柳延延(1)
作者单位:(1)上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摘要:以西方现代理性精神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 ,尤其是发展到 2 0世纪 ,这已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现象。这表明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现代理性主义思想方式 ,向人类敞开了对人类生存极具意义的一个方面 ,即科学的“真”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于世的基本保证 ,体现出可贵的生活智慧。但是 ,科学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 ,它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却不能为人类提供这种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从这一意义上说 ,启蒙运动的任务尚未完成。今天人类面临的困境表明 ,一方面 ,科学技术已不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