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新平(1);周一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
作者:王逸舟(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摘要:国家利益的界定 ,有内在的和外部的两方面因素。所有这些因素中 ,既有给定的、不会改变的内容 ,它往往决定着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外交的基本方略 ;也有不断变化的内涵 ,它可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主要指广义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国家政体形态 ,外生变量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外部环境所包含的各种相关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讲 ,国家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加权指数。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负有更大国际责任的国家 ,因此在思考国家利益之际 ,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
-
作者:刘刚(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理论。通过企业的同质性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看作是完全同质的最优化生产者 ,从而证明价格是资源配置中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坚持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企业 ,交易成本经济学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的分析存在着重大缺陷。事实上 ,作为历史发展的有机体和长期内部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结果 ,现实的企业是异质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企业竞争行为的内生性和多样性是现实经济持续变迁的根源。
-
作者:武寅(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 ,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移入为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 ,以西方政体模式为参照和手段 ,对自身传统的政权组织形式进行扬弃的过程。这是一个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育成熟而逐渐进行的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政治传统中不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的成分被抛弃了 ,而有助于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和确立新的经济基础的成分则积淀下来 ,成为新的上层建筑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成为反映新的政治体制特点的典型因素。日本近代民主制的建立过程表明 ,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 ,最终要根据政权建设的根本任务来...
-
作者:张曾芳(1);张龙平(2)
作者单位:(1)江苏省社会科学院;(2)广州军区总医院政治部
摘要:本文立足于精神产品特殊的商品属性与社会属性 ,揭示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的内在逻辑过程 ,考察了当代文化产业作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五次产业群体兴起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及其经济与文化意义 ,剖析了文化产业运作中的双重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规律与社会价值规律 )及其作用方式 。
-
作者:王光明(1)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本文从诗歌与时代的紧张关系入手 ,观察边缘境遇中 90年代中国诗歌的反思与寻求。文章认为 ,90年代中国诗歌是反省的、过渡性的诗歌 ,不以形成某种典范或出现杰出诗人为标志 ,而以个人意识、感受力的解放和趣味的丰富性见长 ,具有疏离“重大题材”与共同性主题 ,用语言破解权力与暴力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以“反讽”、“叙事性”等语言手段探索了包容矛盾复杂的现代经验的可能性。这种诗歌的特殊意义在于 ,它偏正了 2 0世纪中国诗歌主流强调抒情批判而相对忽视言志 ,重视群、怨而兴、观不足的现象 ,重新理解和实践了五四时期提出的诗歌“具...
-
作者:潘锦棠(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摘要: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有性别利益问题 ,即养老金在两性间的分配和男女劳动就业权利问题。由于与男性相比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低、工资收入低、平均寿命高 ,具体保险规定的设计就可能在养老金分配上产生有利于女性或不利于女性的结果。评判性别利益公正与否的标准是 :1 养老社会保险应承担受保人长寿风险 ;2 在一般情况下 ,同时退休的男女职工退休金之差距应小于 等于其退休前工资之差距。根据这两条标准 ,可以判定我国现行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在处理性别利益方面确实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修改不合理的规定 ,保证女性的正当利...
-
作者:牛大勇(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历史系
摘要:近年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表明 ,肯尼迪当政时曾密切关注中苏分歧的发展 ,并试图通过美苏首脑会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延迟中国核武器试验、心理舆论战等手段 ,利用中苏分歧。但是 ,中苏关系尚未达到破裂地步 ,美国政府不敢确信国际共运内部矛盾是不可弥合的 ,不能排除中苏重归于好共同对敌的可能性 ,并认为在中苏之间 ,中国更敌视美国、更坚决地支持世界各地反帝斗争的一方。所以 ,它特别谨慎地注意让中苏分裂的趋势自然发展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促成中苏和解的步骤。
-
作者:张维迎(1);柯荣住(2)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
摘要:本文指出 ,在司法和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着逆向选择效应 ,它使得在那些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场合 ,法律反而不能起到应有作用。作者以北京某基层法院的契约纠纷判决书为研究对象 ,试图通过对原被告的胜诉情况、违约原因及其裁决等方面的分析 ,揭示并解释目前存在于司法过程中的逆向选择效应。作者发现 ,如果缺乏信任和良好法律体系 ,导致诉讼的原因一般不是因为契约的模糊性 ,相反 ,故意违约并引发诉讼更主要是人们的策略性选择。因此 ,原告的高胜诉概率和高违约概率现象并存 ,同时违约案件的案情都比较简单 ,辩护理由也简单 。
-
作者:郭贵春(1);成素梅(2)
作者单位:(1)山西大学;(2)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摘要:本文揭示了为科学实在论辩护的论证策略的困难所在 ;分析了反实在论和非实在论对实在论的诘难以及这些诘难本身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实在论陷入困境的内在原因 ;提出了实在论未来发展的三种可能的出路 :超越现实 ,走向可能 ;超越分割 ,走向整体 ;超越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