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平(1)
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劳动价值论具有社会理论和分析技术的两重性 ,任何一种经济学说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理论相联系。把坚持劳动价值论与坚持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立起来 ,是不同理论层次认识上的错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价值决定过程 ,既是深化劳动价值论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也是把社会学引入经济学研究的尝试。劳动价值论分析技术的条件设定 ,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简单劳动”的价值论 ;把有条件限定的分析技术 ,无条件地当作一般原理 ,是原理解说的重大失误。劳动价值论两重性的实质 ,是广博、丰富、深刻的社会理论与被严格限定的分析技术...
-
作者:王庆节(1)
作者单位:(1)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对当代英美哲学关于知识本性问题的讨论进行了评析。文章从对柏拉图关于知识的经典定义的现代质疑出发 ,重点讨论了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家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以及它们各自的理论局限。作者认为 ,当代知识论对怀疑论的挑战的批评性回应及其理论限制表明 ,在知识本性问题上 ,不仅“整体的怀疑论”不可能 ,而且“整体的知识论”也不可能。在一定的意义上 ,怀疑是抑制知识“狂妄”和“逾越” 。
-
作者:傅郁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当代世界三大诉讼模式的审级制度沿着不同发展脉络 ,不约而同地汇入三级结构 ,其中蕴藏着一些共同原理 ,比如终审法院规模控制、上下级法院职能分层和权力双向制约、划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当事人权利事项与法官裁量事项界线分明 ,等等。这些技术规范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制度能否实现其统一性、正确性、正当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价值目标。相比之下 ,中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制于特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 ,在技术原理上呈现为审级功能层次不明、运作方式大致相同的柱型结构。这种结构在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面临一系...
-
作者:洪银兴(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深化马克思资本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是 ,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并需要大力发展的私人资本及按资分配的收入的属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马克思对资本的界定有两个方面的定义 :一是资本一般 ,二是资本特殊。根据资本一般定义 ,确认公有资本概念 ,这又是新的资本特殊。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关系。信用的发展导致虚拟资本的产生 ,因此出现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与不执行资本职能的资本的分离 ,私人资本不完全等于直接的雇佣劳动关系。私人购买股票、债券 ,持有企业股权都是发展私人资本的形式 ,资本雇佣劳动的场合取得的收入可以定义为剥削收入。资本...
-
作者:王铮(1);葛昭攀(2)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2)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 ,本文研究了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动态。分析发现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分别收敛不同的均衡点 ,目前已经出现国家整体上开始转向经济收敛、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是否收敛 ,与下一步的区域投资政策有关。
-
作者:周为民(1);陆宁(2)
作者单位:(1)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2)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
摘要: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分析方法和逻辑 ,个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 ,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不具备这个条件 ,就只能借助于价值范畴 ,通过市场计算、分配社会总劳动 ,从而实行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的过程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 ,它本身并不必然包含剥削。剥削、两极分化仅仅来自劳动的特定社会条件。在劳动者重新成为有产者 ,自主拥有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按劳分配必然转化为、表现为按要素分配。
-
作者:骆寒超(1)
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中国新诗虽已有近百年的探求历史 ,但迄今尚未定形 ,因此它难以在中国诗歌史上获得恰如其分的定位。新诗如欲定形 ,就该定出一套形式规范原则。本文通过对新诗形式探求的纵向回顾 ,揭示了它在定形化的艰难进程中带有规律性的情况 ,并因此认为 :采用定量与定性了的音组为基本单位 ,形成音组有机组合中等时停逗为特征的节奏表现 ,实属新诗确立形式规范的基础。从这一立论出发 ,本文还把一些已有约定俗成倾向但尚未共同遵奉的形式规范原则整理成一个系统 ,归纳出自由诗、格律诗和自由格律诗三类体式及其内在构成规律 ,然后结合新时期以来新诗...
-
作者:吴元梁(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 ,对人的精神系统进行科学分析 ,把握精神系统的内在机理和运行规律 ,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文章将精神系统划分为潜意识、意识、行为三大子系统 ,通过对各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其形成和作用机制 ,系统间的关系及系统的整体性质、发展规律的分析 ,探索了人的精神活动的特点及规律。在此基础上 ,对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问题进行了若干基本的理论思考。
-
作者:葛兆光(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对于图像文献的价值一直不够重视。本文通过一组宗教祭祀神挂轴、若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早期互相想象的图画、古代中国刻印的世界地图 ,以及早期译西书中的一组插图、道教典籍中一些地理图转化的神符图等个案的分析 ,指出图像资料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辅助”文字文献 ,也不仅仅局限于被用作“图说历史”的插图 ,当然更不仅仅是艺术史的课题 ,而是蕴涵着某种有意识的选择、设计和构想 ,隐藏了历史、价值和观念。因此 ,图像资料本身也是思想史应当注意与研究的文献 ,只是目前尚需要有一些不同于文字文献的...
-
作者:杜恂诚(1)
作者单位:(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192 7年至 1 93 5年前后 ,中国的信用制度曾取得明显的进步 ,表现为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信用机构的产生 ,信用工具品种的增加 ,鉴证类中介组织的发展 ,以及信托业与企业治理结构相结合等 ,这是前一阶段市场经济发育所取得的成果的延续。而一旦信用制度演进所赖以保障的要素发生问题 ,它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