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涤宇(1);黄美玲(1)
作者单位:(1)湖南大学罗马法系研究中心
摘要:现代学者将罗马法各种类型的单方允诺想象为契约,但这些单方允诺的效力事实上并非来自合意,而是宗教形式主义和类型强制的结果。中世纪,教会法依赎罪戒律普遍地承认单方允诺的效力,但其强制力仅在教会法中被执行。自然法学派要求受诺人的"接受"作为允诺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前提,契约范式自此形成,单方允诺被置于契约模式予以重构。普通法传统不关注意思表示的双方性结构,只要有充分的对价,一个允诺也可被强制执行。单方允诺制度应摆脱合意主义的约束,成为一种与合同并列的债之发生模式。在中国未来的民法典编纂中,应系统构建单方允诺制度。
-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报》周一、周三、周五出版。
-
作者:王擎(1);周伟(1)
作者单位:(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摘要:根据"认知理性"假设,结合当前行为博弈、"非自利"偏好等实验研究结果与金融伦理学理论,提出了"伦理偏好"与"伦理环境"等概念,并在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环境下,对伦理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糊性情境下,市场的伦理环境会通过影响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程度以及投资者对待模糊性的态度等途径,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会对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影响市场的伦理环境,对非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
-
作者:李本森(1)
作者单位:(1)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北京100088
摘要:在法律领域,特别是在诉讼解决领域,司法机关可以通过简化简单多数和优化复杂少数实现最优司法资源的配置。司法机关简化简单多数并不是简单地简化多数,更不是故意地忽略简单多数,而是要在保证法律主体基本权利的前提下,本着简化程序而不简化权利的原则来降低司法活动的边际成本,提高司法效率并促进司法公正。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结果,我国刑事司法领域通过简化简单多数来优化复杂少数的资源配置机制还有较大空间。2012年《刑事诉讼法》确认的被告人认罪案件简易程序的实施,需要充分保障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并提高侦查、起诉...
-
作者:林来梵(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100084
摘要:"国体"一词从语源学上可追溯至诸多中国古籍,但作为法政概念,则经历了从近代德国被移植到明治时期的日本、再从日本被移植到晚清中国,可谓"跨国交叉往复移植"的过程。其间,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装置而曾发挥过建构国家形态、将特定政治权威正当化以及形成国家统合原理这三种功能,从而有力推动了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发生相应的演变,乃至从最初的一个形式性概念嬗变为一个实质性概念。我国现行宪法上的国体条款暗含着国家统合原理的特定内容,而其规范性内涵本身又蕴含着一种继续形成与自我演进的内在机理,这既潜藏着中国宪政发展的内在...
-
作者:刘浦江(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1
摘要:女真人在推翻契丹王朝之后,仍长期保留辽上京的旧称,而作为一国之都的金上京会宁府,却一直被称为"御寨",直至建国20多年后才有京师名号和州府名称,以致后人往往将辽上京与金上京混为一谈。金初的"御寨"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都,都城的政治功能相当弱化,由于缺乏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没有一元化的政治体制,再加上四时迁徙的捺钵遗俗,注定了女真式"御寨"无法发挥汉式国都的重要作用。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是女真政权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生态。如果换一种眼光去看待北方民族政权,要理解这段历史也许并不困难。
-
作者:郭英德(1);王萌筱(2)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5;(2)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摘要:借助文士与优伶之间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视角,将戏曲搬演论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成机制与文化功能。在明代剧坛上,文士阶层扮演着"贵族化的平民"与"平民化的贵族"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文士阶层意欲从自身的文化品味出发,匡正、改良优伶演剧的种种流弊,提升戏曲艺术的文化品位,以彰显雅正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士阶层又不得不考虑优伶搬演和受众需求等舞台实践层面的需求与限制,对优伶阶层的审美取向采取一定程度的折衷妥协,以适应世俗的文化趣味。在文士与优伶双向互动的交流、协调过程中,明代剧坛上"...
-
作者:吴愈晓(1)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
-
作者:樊浩(1)
作者单位:(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210096
摘要:《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展现为何种"‘精神’形态"?开辟了何种"中国传统"?通过对《论语》进行精神哲学诠释可以发现,《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呈现具有"精神"气质的伦理道德话语;建构了以"克己复礼为仁"为基本模式、"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辩证互动、透过"克己"扬弃两个世界矛盾的精神哲学;开辟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位的精神哲学的"中国形态",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矛盾是内在于其中的"中国问题"。精神哲学诠释不仅是关于《论语》的精神哲学发现,而且可以演示其对于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意义。
-
作者:王洪军(1)
作者单位:(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尔滨150025
摘要:秦之先祖是被周人迁徙至甘陕一带的商盖(商奄)。商奄原系殷商故都,后成为商的"支子封国",商奄之民属殷商族裔。商奄自称少皞氏之裔,嬴姓。秦人祭祀少皞氏,便是祭祀自己的始祖神。基于这种亲缘关系,商的重臣(即秦人先祖)蜚廉联合少皞氏之墟的徐、黄、江等嬴姓国与禄父数度叛周。践奄之后,周人将商奄故地及部分奄民分封给伯禽。奄君及部分子民被迁徙到齐国蒲姑,令齐国看管。恶来之子女防及部分奄民被远徙汧渭之间。周初先期抵达此地,为周人保西陲的中潏子孙即为出土文献所说的"秦夷",后来的商奄之民被称为"戍秦人",即清华简所谓"秦先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