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吕世荣(1)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开封475001
摘要:马克思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蕴含在他的哲学观、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之中。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为经济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旧哲学的本体观念论,使哲学研究通达现实。这一哲学观的变革使得马克思能够从现实入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唯物史观揭示了世界历史形成发展的根源和趋势,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源、动力和趋势,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认识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思想武器。...
-
作者:高建平(1);周宪(2);南帆(3);朱立元(4);姚文放(5);王宁(6)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南京大学;(3)福建社会科学院;(4)复旦大学中文系;(5)扬州大学文学院;(6)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近现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理论与思潮席卷中国,彻底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为更好推动新形势下的文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举办了“当代中国文论:反思与重建”高级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学者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伴随着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世界文学”近年来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的又一热门话题。当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的构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读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非西方文学作品后,受到极大的启发。
-
作者:周宪(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
摘要:随着中国崛起,一个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转变正在发生。在人文学科领域尤其是文学理论界,人们有一种深感某种理论原创力不足的焦虑。当中国经济对全球产生重要影响时,当中国的科技论文产量走在世界前列时,我们的文学理论却还靠着东渐之西学度日,如此鲜明的反差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警醒与反思。
-
作者:姚文放(1)
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集中于20世纪40年代,以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一书为标志,蒙》一文进一步论述了“文化工业”的概念,尔库塞,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
作者:南帆(1)
作者单位:(1)福建社会科学院
摘要:20世纪曾经被形容为“理论的时代”。理论的活跃可以视为20世纪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文学理论亦然。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到符号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西方的诸多批评学派竞相登台,众声喧哗。
-
作者:胡铭(1)
作者单位:(1)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杭州310008
摘要:自媒体时代,公众意见对司法裁判的影响显著提升,呈现出民意左右审判的现象,背后则是司法公信力问题。以影响性诉讼案件为标本,基于理性的解释,可以从表现各异的个案中透示出影响公众对刑事案件评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声誉和互动为核心的内在要素,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过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誉度以及互动性的量化评估,比较公众与基层司法官的认识差异,反映出理性选择的背后是违反司法规律导致的司法公信力不彰。当前的司法改革,需要努力弥合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坚守法治理念和尊重司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形塑公众与刑事司...
-
作者:张彦(1);魏钦恭(2);李汉林(3)
作者单位:(1)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重庆400715;(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732;(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要:通过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两项表征民众"总体性情绪"的社会事实,可以观测与分析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运行态势,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制作测量与观测工具的基础上,通过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研究所设计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可以用一种基于变量正态标准化转换和量纲统一的方法构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以2012年为基点,2013年和2014年中国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指数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
-
作者:杨东(1,2)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72
摘要:互联网金融具有满足小微投融资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竞争、提高市场透明度的功能,发挥着分散金融风险、回归金融本质的作用。我国现行管制型立法对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规制失灵,催生刚性兑付和过度依赖担保,抑制竞争且加剧信息不对称。因而,应重新厘定信息工具范式,以大数据和征信体系为基础,规范市场准入并明确市场主体法律地位,发挥信息工具之风险预警作用,构建投资者保护立法,完善融合型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体系,以弥补管制型立法的制度错配和法律漏洞,并规制信用风险、降低系统性风险,进而激励竞争、促进信息的产生和传递、分散和...
-
作者:李飞跃(1)
作者单位:(1)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系,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29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前者以一平对三仄的确立为标志,后者以律绝排体式的定型为标志。平仄规范的形成,体现为诗人群体的创新与共识、多种律诗体式的成熟与定型以及诗律概念的明晰与理论自觉。"开元十五年后",以杜甫诗歌为标志,律体定型;"律诗""诗律""平侧"等概念亦相继出现。随着不同时代语言形态与声律观念的变化,律体定型后出现了拗体,词曲兴起后出现了平仄通叶,新诗创立后基本废弃了平仄律。我们应从平仄律的历史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