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杜恂诚(1)
作者单位:(1)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1928—1937年中国企业创办有所发展。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反映出产业转型的若干前期特征,即传统产业调整、新兴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相关的产业萌发成型。从政府投资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面抗战前中国经济新设企业投资模式已发生变化,即由市场主导逐渐转变为由政府主导。此外,政府在基础性设施方面的投资也逐渐强化。这种以政府投资和政府行政控制为主导的经济统制模式,从短期来看,有助于当时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经济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获得回升的动力。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政府主导模式会造成"金融抑制"的后...
-
作者:赵世举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对于国家的重要作用更加彰显,“国家语言能力”这一概念随之而生。国家语言能力不仅是软实力,而且也正在成为硬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它主要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号召力和对外的隐性渗透力及同化力;所谓硬实力,是指其功能张力不断释放,日益成为助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全面博弈的时代,它正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实施全面的国家语言战略,着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正是对这种...
-
作者:俞士汶;朱学锋;耿立波
摘要: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是人的首要能力,是其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运用和展现综合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语言及其表达的各种知识。正常人很自然地便掌握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母语(口语),但读、写能力以及第二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却需要专门学习。
-
作者:张海波(1,2);童星(1,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210093
摘要:在系统思维的意义上,中国应急管理实践存在着社会变迁、治理转型、政府架构、政策体系、运行机制五个维度的内在结构。以2003年"非典"疫情至2013年"芦山地震"十年间的重大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案例研究,讨论中国应急管理在这五个尺度上的结构变化。总体来看,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固化与结构演进并存,目前以结构固化为主,但也存在推动结构演进的动力。通过归纳逻辑和类比方式,可以对中国应急管理的结构固化进行理论概化,提出"彗星"结构与"彗尾"效应,形成关于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的理论命题。中国应急管理脱离结构单独推进是陷入目前发展困...
-
作者:徐晓旭(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学者们曾采用文化融合、隔离、涵化、悖论、迁移等多种模式和理论来解释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非希腊文化的关系。一种新的"文化选择"模式,似乎有必要被提出,用来观察希腊化世界身份认同尤其是族群认同建构与文化互动的关系。该模式认为,文化如同一个数据库,主体在建构认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需求来调用某些文化资源——无论自身的,还是外来的——并根据自己的动机、意愿和诉求进行加工。"小历史"的方法更适用于展现文化选择和认同建构的复杂性。对发生在希腊化时代埃及和巴勒斯坦的几段希腊人和非希腊人族群认同的"小历史"...
-
作者:张先亮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性质、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新型城镇化”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似乎例外,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论述。其实,“新型城镇化”与“语言能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市民语言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
作者:晁福林(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先秦社会的最高权力起初以"神主"的面貌出现。夏商之"王"虽是社会最高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却受到神灵世界的束缚。周天子挟"天命"以令诸侯,王权虽然增强,但被牢笼于宗法与分封制度之下。随着宗法分封制度颓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手中的权力远胜于前,民众亦形成有影响的社会力量,"民本"理念成为当时先进思想家与有识之士的共识,各国君主亦以"民本"为君权张目。专制君权在战国后期方粗具规模。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由弱而强的演变之路,即渐次摆脱神权束缚、制度牢笼和民众舆论羁绊的过程。
-
作者:张康之(1);向玉琼(2)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教授南京210023;(2)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95
摘要:信息技术正通过网络塑造一个似乎与自然和社会并列的虚拟世界。在这一世界之中,信息流动突破了所有界限,实现了社会的再度脱域化,以至于物理空间距离不再成为政策问题建构权获取的障碍。这一方面使社会问题能够瞬间到达每一个网络终端,在得到广泛关注的条件下转化为政策问题;另一方面,在从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意愿表达从网络的任何节点开始,可以自由地进入政策问题建构过程。由此,政策问题不再是既往的地方性问题。同时,政策问题建构权也呈现为在整个网络空间中的扩散状况,表现出流动性特征。在流动的网络空间中,社会的...
-
作者:乔以钢(1);宋声泉(2)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071;(2)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武汉430072
摘要:晚清时期尽管经历了"小说界革命",但小说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承认。事实上,近代中国小说的兴起不仅与"小说界革命"的倡导有关,而且同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传播等领域所发生的种种变革密切相联。这具体表现在:民国建立后,政体变化带来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文化意识形态趋于包容,加之商业资本的推动,促使"小说界革命"的后续社会效应得到显现,小说禁忌的"闸门"终被开启。其后小说文运渐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小说"的总体看法,这又与知识的社会建构密切相关。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探讨近代小说之兴起,有助于重新认识民国初年在中...
-
作者:杨菊华(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口学系,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通过对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人数据和社区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测量,发现流动人口的总体社会融入水平一般,且各维度的融入状况差别较大:制度约束和结构排斥使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融入进程严重滞后于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入,凸显融入的差异性;乡—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不如城—城流动人口的融入水平,表现出融入的分层性;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社区依赖性;流入地和流出地以及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联接影响流动人口的融入进程,凸显融入的互动性。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