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初蓉
摘要:谢老(觉哉)六十诞辰时,董老(必武)赠诗高度评价其笔墨生涯,有句云: 传家绝业诗千首, 报国多方笔一枝。最近,读了《新闻丛书》中已出版的几本,领略著作的丰富内容,品味作者的学识才华,深感董老赠谢老的诗句,亦可适用于这些书的某些作者或书中述及的老前辈、老报人。从《报人生涯三十年》看,张友渔同志在书中叙述了自己从事新闻实践和理论教研的笔墨生涯,回顾、总结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的经验,收集了他对新闻学理论的讲述和评介。他早年写的《何谓社论》一文中论到写社论必备的几点:第一,为报纸之个性。第二,为超拔之思想。第三,为丰富之知...
-
作者:盛南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消费需要和可支配的资金也迅速增长。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消费是没有计划的,表现之一是肓目追求高消费,不愿向包种的土地进行投资。云南省农业厅刘世强同志著文指出,这种状况如任其发展,势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全面认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深刻认识农村家庭消费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于合理确定工业、农业及其它部门的生产结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
-
作者:任一
摘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六十年代又出现过两次生育高峰,目前,尽管大力倡导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但按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我国人口总数到本世纪末将达到12亿。因而,如何在未来的15年间,为增加的2亿人口作出妥善的安排已成为当务之急。最近,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就此撰文认为,人口的合理安排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
作者:程健
摘要:列名唐宋八大家之序的曾巩是一位擅名两宋、沾丐明清,但却暗于现今的作家。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状况是与曾巩作为"古文大家"的地位不相符的。鉴于此,复旦大学副教授王水照撰文,从思想和艺术两个角度对曾巩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价。他指出,曾巩作为一代文章高手,在思想特点和散文艺术上都深受其座师欧阳修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作者:姜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
摘要:读了《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刊载的卢云华同志的《试论正当防卫过当》一文(以下简称"卢文"),获益不浅。但卢文关于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之关系的见解,笔者不能赞同。这里略陈管见,请作者和读者教正。卢文认为,防卫过当的条件包括:"1.必须是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的行为;2.防卫的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即行为过当;3.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害结果,即结果过当"。卢文主张,"防卫过当的表现形式是行为过当与结果过当的统一",提出了"行为过当并不意味着结果就一定过当,反之亦然"的观点。
-
作者:姜广辉(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颜李学派是清初反理学思潮中的一支异军,这一学派摒弃了理学的思辨方法,倡导经验论的实证方法,建立起崇尚艺能、以用为学的功利论体系。颜李之学对后世思想界发生过重要影响,它的历史命运是与近三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关联的。
-
作者:杨圣明(1);李学曾(1)
作者单位:(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摘要:本文认为,消费结构是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之间以及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比例的总和。消费结构制约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循环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能否更好地实现。本文认为,我国居民家庭和个人消费结构将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从温饱型消费结构向小康型消费结构转变,由限制型消费结构向疏导型消费结构转变,从半供给型消费结构向自理型消费结构转变,由自给型消费结构向商品型消费结构转交,由雷同型消费结构向多样型消费结构转变。本文还对我国宏观消费结构做了初步分...
-
作者:方克立(1)
作者单位:(1)南开大学哲学系
摘要:本文认为体用是足以表现中华民族理论思维方式特点的范畴之一。它是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产物。体用范畴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实体和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是本体(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中,围绕着体用范畴展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错综复杂的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思维经验和教训。
-
作者:程千帆(1)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饮中八仙歌》是杜甫诗作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存在,本文不同意前人所论此诗反映盛唐诗人共有的"不受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的说法,而逐一稽检诗中人物与作者的有关史料,探寻诗中诸人当时的真实心理状况与杜甫的创作心理,论述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以求考定其在杜甫诗作发展轨迹中的位置。本文认为诗中的"饮中八仙"在当时是欲有所为而被迫无所为,为世俗所拘,不得已而沉湎于醉乡,即通过"浪迹纵酒",而"以自昏秽"。而杜甫与他们的关系则可归结为"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先觉者,他感觉到了表面美妙的社会...
-
作者:张志忠(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作品的美学风格、人物塑造和作家思想理论水平等几方面着手。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表的部分农村题材小说进行考察,并同"文革"前十七年创作界和理论界的状况联系起来,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认为,近年农村题材小说无论就其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历史感,还是对农民心理的把握和对民族精神的探求,都使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使革命的现实主义走上了更为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