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忠法(1);汪雁题(2);丛安妮(3);褚利明(4);苏明(3)
作者单位:(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生产力室;(2)财政部农村财务司;(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财政研究室;(4)财政部农村财务司研究处;
摘要:本文对建国40年来我国农业资金的运行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在1979年以前,国家为强化工业化进程,通过隐蔽的形式从农业中取走了大量的资金,使农业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源,处于低水平积累状态。改革以来,国家采取以价格支持为主的替代资金分配政策,使农民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中获得了较多的货币收入。但是,替代资金政策未能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转换,反而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再度发生不利于农业的重大偏斜,造成了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困境加深。作者认为,调整对农业国民收入的分配政策已经刻不容缓。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要与国力相适应,多元...
-
作者:王地宁(1);唐钧(2)
作者单位:(1)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室;(2)民政部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研究所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社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作了初步分析。文章首先讨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指标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指标选择的两个条件和指标体系建构的五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大量社会指标进行了筛选,进而用标准化计分法进行综合,得出五个分块综合指数和总综合指数,构成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发展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指标体系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
作者:王宁(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从汉字的特点出发,论证了汉字在发展中显示出的三个重要趋势:(一)顽强地坚持表意性;(二)在保证表意效果与辨词能力的前提下,追求简繁适度的造型:(三)构形系统日趋完善与简化。文章提出,汉字必须也能够在保持它的特点、遵循它的内在规律并顺应它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来实现个体符形与总体构形系统的优化,并且论述了衡量汉字优化的五个标准。文章认为,建国以来所做的汉字规范工作与简化工作,从战略意义看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根据充足的,其中的一些技术实现上存在的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在树立优化思想的前提下科学而慎重地逐渐加以解决。
-
作者:杜厚文(1);章星(1)
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
摘要:本文认为,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却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剩余价值生产的部门、主体、手段和物质载体都发生了变化,剩余价值分配的范围、国家在分配中的作用和参与分配的主体也都发生了变化。文章还对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作了测算,对其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
-
作者:费孝通(1)
作者单位:(1)北京大学
摘要:半个世纪前,本文作者为了解内地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寻找改革内地农民生活状况的办法,曾同张之毅在云南滇池周围的三村(禄村、易村、王村)进行了社区调查。前不久,作者重返旧地,对其50年来的社会变迁作追踪调查。本文概述了作者在这一调查中的所闻、所见和所感。从本文的概述中可以看出,半个世纪中,这些村子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村子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之过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反映出时代前进的步伐,又带有各自的特点,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云南三村的变化,也是中...
-
作者:王天思(1)
作者单位:(1)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在重新刻画因果概念的基础上,对因果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原因是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效应及其痕迹。原因的作用和结果的形成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原因和结果间的联系是必然的,这是事物过程的决定论方面:而因素和结果间的联系则是或然的,这是事物过程的非决定论方面。二者构成事物过程的决定性与非决定性的具体统一。原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确定性,是人类认识的客观基础:因素和结果之间联系的非确定性,则表明或然性是世界过程更根本的特性。机械决定论的因果性只是简单情况下的一种特例。只有在对...
-
作者:陈振明(1)
作者单位:(1)厦门大学政治学系
摘要:本文的第一至第四节,从技术与理性、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与人的未来等四个方面,评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埋论观点。指出:从40年代开始,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日益用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来代替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着眼点是科学技术消极的社会作用,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异化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如何造就单面社会、单面人和单面思维方式的。本文的第五、六节,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社会学理论与技术统治论及其它西方技术社会学流派加以比较,进一步揭示其作为技术统治论的一个变种的反...
-
作者:陆剑杰(1)
作者单位:(1)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摘要:本文认为:历史创造活动中的选择机制,是主体意识的选择性与实践物质条件的非选择性的统一。客观环境的可能性空间、主体需求的多层次结构、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多重组合,决定了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意识具有可选择性;而客观可能性空间的边际制约、主体需求体系的边际制约和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边际制约,则规范和限制着人们的选择活动与能力。同时,主体的选择性还受客观可能性空间结构和主体需求体系结构的双重结构性制约。因此,主体的历史创造活动既有可选择的一面,又有不可选择的一面。历史创造活动中的"选择"是:历史创造者主体,基于主客体及其相...
-
作者:王钟陵(1)
作者单位:(1)苏州大学中文系
摘要:本文对神话思维的历史上限、坐标及走向进行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关于马克思认为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的提法应予终止,因为这一提法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实际;神话产生的历史上限应在中级蒙昧社会的晚期,亦即早期智人阶段;神话思维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所处的坐标系可以表述为;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组织已萌生并正在发展,这是社会因素,另一方面人类的抽象能力正在抬头,这是精神因素;由此决定了神话思维的两个走向;一是动物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具体思维因素的由盛而衰,二是社会因素即概括性因素的日益增长。文章还对黑格尔等人关于神话的思想进行了...
-
作者:柳树滋(1)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就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热烈讨论的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主体性介入现代科学认识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个问题是哲学上的三岔路口,对此存在三种基本的哲学观点,即"抽象客体论"、"抽象主体论"和"主客体统一论";测不准关系并不能为前两论提供科学根据,只能为"主客体统一论"提供科学根据;文章强调主体性介入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具有客观性。